把生活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最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成的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营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情景氛围,这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可以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还可以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封闭的语言文字教学为开放的、生活化的教学。一、营造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营造生活情境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加他们的体验。例如:教学《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一课时,我把学生带进了电脑室,指导学生访问了许多网站,使他们知道网站的内容是那么的丰富:有时事新闻,有科学知识,还有课程辅导……他们都觉得网络真神奇啊!接着我又教他们发电子邮件,他们一下子就把邮件发到远方的亲戚、朋友手里了。我还告诉学生们:今天用到的,只是网络功能的一部分,网络的用处还有很多很多呢!他们听了,更加喜欢网络这个新朋友了盼望着再次进入奇妙的网络世界。通过这样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了学习效果。二、语文外延生活激发求知欲望美国教育家毕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的时空是有限的,但伸向生活的触须是无限的,离开生活,谈不上语文学习。课堂不只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学习的场所,发展自我的场所。因而,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得课堂环境温馨、舒适、1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所学的文章就是我们实际生活的加工再现。比如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如果单就课文讲述,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大了,他们觉得很平常,不值得一提。我没有让学生直接进入课文,而是让学生先讨论以下几个问题:⑴你们的“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⑵“生日那天,你们的爸爸妈妈有向你们祝贺了吗?是怎样祝贺的?”⑶“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⑷、从这些事情看出爸爸妈妈是个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一下去,课堂里立刻就热闹了,纷纷举手发言,我分组对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结果很自然地,学生的生活一下子跟课文内容拉近了,文中爸爸妈妈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就自然显现出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就让学生发现语文在生活里都可以寻找到生活的痕迹,让学生眼中有生活,看到生活中到处有语文。三、再现生活情景,激起情感共鸣“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已在五彩的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创设生活情境,就是要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缩短小课堂与大社会的距离,让语文学习融入生活的现实,建立“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的概念,并为学生创设入耳、入脑、入心的实践活动场所。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当学生学到阮恒为小姑娘献血,担心医生会抽掉自己全部的血去救活小姑娘时,我就引导学生体验:“小朋友,你们平时打过针没有,痛不痛?你们怕不怕?”再回到课文中,让学生表演阮恒为小姑娘输血的全过程。通过这样,就更容易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当时阮恒的痛苦与担心。有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期。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能使知识“活”起来,也是对学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