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外部形态》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昆虫的外部形态一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及反思几个方面来阐述这堂课。一、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本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植物保护技术》,其内容分为病虫害的基本知识、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农药的应用技术、作物、果树、蔬菜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农田杂草防除技术与农田鼠害共十三个章节。本节课是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头一次接触本课程内容,对于课程研究内容还不十分明确的学生来说,上好第一课尤为重要,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至关重要。(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程是在高二第一学期开始授课,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但还没有达到对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加之农学专业理论性较强,缺乏实践实验的场所。在教学中,尽可能将病虫害的症状和危害程度以多媒体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其有感官上的认识,辅助于理论的讲解。另外通过水稻虫害、小麦虫害、油料作物虫害的讲解,学生对于虫害知识的学习方法有了理解性的突破,对于虫害内容的学习模式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三)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认识昆虫体躯外部形态结构和特征。(2)理解昆虫口器、触角、足、翅的各部分结构和作用。(3)掌握昆虫体壁的结构及功能,2、能力目标(1)学会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认识昆虫体躯的组成及附器特点。(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3)为技能操作,识别昆虫打下坚实的基础。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的专研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四)教学重难点1、认识昆虫体躯外部形态结构和特征。2、掌握昆虫口器、触角、足、翅的结构及类型,体壁结构的组成,如何识别是本节教学难点二、说教法:1、借助多媒体展示昆虫各个部分的结构,通过学生的感官认识,让学生学习本节内容,例如图片展示中,将昆虫触角、足的类型进行逐一展示,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昆虫触角、足的不同结构,为今后识别害虫种类打下结实基础。把抽象的说教变成课堂中直观的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本节课细微之处呈现在学生眼前,弱化本节课的教学难度,也使教学更为学生理解接受。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1)、触角的类型部分,通过学生观察后回答,这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对于昆虫的足、翅的类型,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足和翅的着生位置。特别是足的类型,作为识别昆虫种类的依据。3)、通过学生对农业昆虫的了解,设置课外作业,调查研究日常生活中常见害虫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意识。学法:(1)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头脑中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2)教师少讲、精讲、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自己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图片引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昆虫,上课后直接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的是什么动物吗,它是害虫还是益虫?谁能概括一下它的结构是什么,有哪几部分组成?等等,也可以讲解一下大家比较熟悉的毛毛虫变成蝴蝶的故事。学生这时已经按捺不住了,这样的引言干净利落,直接将本课的主题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就是讲昆虫的结构。同时从观察图片开始,会使学生将注意力很快集中到眼前的昆虫,兴趣油然升起,这是一种既突出主题又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较好的引入方式。2、关于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部分的教学。①在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时,教师在大屏幕或(投影仪)上出示观察提纲:看一看,以蝗虫为例,其身体表面有什么结构特点?身体分哪三个部分?通过学生观察,教师用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进行整合。接着观察蝗虫的头、胸、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