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意,提高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阅读能力。2、难点: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3、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和步骤:一、导入。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二、课文分析(一)作家作品介绍师:大家对吴冠中了解有多少呢?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中国现代画家。曾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故乡》等;中国油画代表作有《春雪》《狮子林》《长城》等。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已出版画集、文论集散文集七十余本。(二)快速阅读,感知形象思考:1、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用“这是一篇写的课文”句式说话。2、在作者眼中,桥之美在何处?(“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那么什么是绘画的形式美?(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师: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课文中划下以下词语:看大屏幕,这些字怎么读?(正音,释词,解答问题)(三)定向阅读,提取信息思考:1、作者怎样写桥之美的?(文章结构)(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那些例子?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第1页共8页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乡间小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老师根据回答形成板书)(四)句段品读,体味语言(1)朗读4、5自然段。师:下面我请两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以看着大屏幕,一边欣赏美丽的桥,一边听同学的朗诵。(2)分小组讨论:桥的美在何处?(选择自己喜欢的桥讨论)师:在第4、5自然段里,作者写了6种桥,那么在作者眼里,这些桥美在何处呢?接下来我们要分小组探究这个问题,也就是:这些桥的美的具体表现。现在我们以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选择你们最喜欢的桥来进行探究。探究的时候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比如说,一个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补充的形式,也可以是四个人互问互答的形式,等等。好,现在开始探究。(3)明确:1、乌镇苇丛中的石桥师: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特别的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突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师:“苇丛”会“做深呼吸”吗?会“透舒畅的气”吗?生:不会。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师:对。“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的身上而已。这表明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师:这样的桥令人神清气爽,大家再看看课文,苇丛石桥还美在哪里?师:拱桥强劲的大弧线或单桥单纯的直线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比,线与面的对照,打破了这里的单调与沉闷,使整个画面豁然开朗,从而表现了桥的形式美。师:同学们把这两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苇丛石桥给我们带来的豁然开朗,神清气爽的感受。2、江南乡间的石桥师:作者将时间限定时间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强与弱的对比,轻与重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种种的对比,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对比,差距如此之大,仍能和谐统一,形成特殊的美感。师:大家觉得这句描写江南乡间石桥的话当中,哪些词用得很美?生:晓风残月,销魂。师:你们知道“销魂”这个词的含义吗?生:不知道。第2页共8页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