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中华经典美文培养华夏文明少年梁子湖区东沟中学校长刘志华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美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丽珠宝。千百年来,灿若星空的优秀经典美文,熏陶着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培养了一大批的名人学士,积淀出了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正是国人醉心诗词,热恋古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近些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宣传受到了西方思潮和港台文化的影响,学生思想素质和文明素养下滑严重,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还存在着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书不达礼、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现象。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觉得缺的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为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校连续多年开展了“诵读中华经典美文,培养华夏文明少年”的学生养成教育系列活动,效果十分优秀。一、奠定人生道德基础,必须从诵读经典开始。第一,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青少年心无分别,尘垢未染,真如湛然,心如明镜,若能先入为主,深入人心,必能刻骨铭心,终身不移。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正切合他们人格养成的奠基时期,是培养良好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第二,中华古典美文深入人心,能引导学生言行,能引领学生进步。诵读中华经典,这也是我们的先人已经创造的成功经验,并且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验证,是符合人的思想道德形成规律的,是很有科学道理的。第三,中华优秀经典美文中的《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等,其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承载着丰厚的道德资源,对于未成年人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把握好立身处世的原则有重要的启蒙作用,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启蒙的最好教材。第四,每日必读、循序渐进,是未成年人良好道德行为养成的必经之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我校开展的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中,我们注重诵读的长期性和连续性,注重诵读经典对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经典诵读与日常行为相对应,让他们每天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开始,如打饭、排队、洒水、扫地,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当从经典中吸取的文化营养对学生有影响时,学生就会自觉反思,就会规范个人的道德行为,这在我校不少学生身上得到了印证。二、丰富诵读形式,突出道德内涵。第一,挑选优秀教师,研究经典美文。我校首先挑选了一批思想上进步,师德师风优良,业务能力过硬的优秀教师,组建了一支诵读经典课题组,他们结合农村中学生的知识特点和课程标准,并结合乡土资源,组编了诵读经典美文的内容。这也正抓住了语文教学与诵读经典美文的有机结合点,让学生用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理解崇高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一步步浸润在书籍的海洋里,丰富文化底蕴,涵养健全人格。第二,创造诵读氛围,师生人人参与。我校在启动“诵读经典美文,培养文明少年”教育系列活动时,首先制作了巨大的横幅,让全校师生在横幅上签名。师生们都积极参与,学习的氛围逐渐浓烈。同时我校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站、国庆节文艺汇演、冬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等多种行式进行中华传统美文的诵读表演。我校坚持把营造浓厚诵读氛围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到“经典上墙”。利用阅报栏、黑板报、墙报等形式登载经典选萃;在走廊、橱窗张贴名言警句,使经典文化触手可及,举目可视,随处可学。我校还将《弟子规》等学习内容让学生带回家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扩大诵读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带动全社会形成了诵读经典、学习经典的氛围。第三,拓展诵读形式,做到贯通古今。在诵读活动中,原来我们总是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学生们读得琅琅上口,摇头晃脑,但效果不理想。去年我校借鉴吴江市太湖实验学校南怀瑾先生“以读养德”教育理念,指导全校学生经典诵读由过去的“由易到难”向“由难到易”、“难易结合”进行尝试,如《弟子规》、《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