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在“探索有效课堂”的教改之路上的做法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这门课程,我简单谈谈在教改路上认识和做法。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随着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理论逐渐在现代教育理论中起到主导作用。近几年的小学数学改革也明确向我们展示出:仅仅为了应试的“应试教育”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的出路在于转变教育观念,将“应试教育”逐步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并高效率地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增长能力,获得发展的学科学习活动。学生的发展就其内涵,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发展就其层次,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教学促进发展,就是把最近发展区不断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发展就其形式,有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为标志的发展,新课程强调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发展就其机制,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新课程在注重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发展的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不可预知的生成性发展;发展就其时间,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新课程既注重即时的可测性和量化的当下发展,更关注面向未来、着眼于可持续和发展后劲与潜力的终身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1、拓展有效的教材资源。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它虽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该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选择,增加、补充,有效整合教材资源,真正使教材成为学生乐意学习的有效素材,从而使课堂更加富有活力。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不是“照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2、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思考起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情境的创设应该为教学服务。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新知,让学生在有效地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认知冲突,以情激趣,以趣导思。让学生的注意指向新知,并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教学内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十分自然地找到现实原型,并且现实原型的引入确实也能有效地增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此时的生活情境就是合适的、有价值的;如果教学内容本身没有明确的现实原型,并且从所学知识本身引入反而会更直接、更清晰,此时,就没有必要“为生活而生活”“为童话而童话”,直接从所学旧知引入亦未尝不可,或许还可收到开门见山、简捷明了的效果,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所以,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狂潮。在学生心里产生了学习的强烈需要,就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3、经历有效的探究过程。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有没有研究过程及过程的真实性,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水平和学科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在对相关信息提取、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发展生成的。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充实的情感体验、健全的人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历炼而成的。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宽裕的学习空间和主动权,让他们充分的理解、讨论、感悟,高效率的达到目标,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