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兴安岭》七说说课稿雷蓉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对本节课做以说明。一、说教材分析:本组单元是围绕“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而编排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我从这3方面来说。编写意图:《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中的第三篇。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同时,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题,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说重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优美的句子。学习作者抓住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说难点:学习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每季特点观察的方法。二、说学情分析: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读中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创造的学习方式,不刻意追求知识的传授,而重在学生感悟,“抓住一段,教活全篇,把握重点,纲举目张”,来增强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能力,发展创新思维。三、说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本课,我结合远程教育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述法、质疑引探法、先扶后放教学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合理的引进适当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四、说教学设计:本课我设计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出示本课生字词,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顺序。现在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这一课时教学中主要解决第二、第三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诵读,重感悟,重探究,重创新。整个教学,围绕“美丽”分四步设计:情境激趣发现美——品读词句讨论美——赞赏美——憧憬美。(一)情境激趣发现美我这样创设:同学们,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我们曾游览过北京的古老时尚,曾赞叹过黄山的奇石,曾感受过天都峰的险峻与秀美。今天,我们再一起到一个河流交错、山峦起伏的地方去观赏一下吧!这段话,充满激情的娓娓导入,学生回忆了旧知,激发了求新知的欲望。然后,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出示课件,让学生边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听后,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小兴安岭实在是太美了!及时设疑:课文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学生说出了最后一句。教师再沿着这条中心线索理清课文内容顺序就很容易了。(二)品读词句讨论美课文第2——5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这几段结构、写法相似,于是,我营造了开放性的教学氛围,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教师扶学“春天美”。教师先范读本段,并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图,然后默读,让学生自己勾划出作者抓住了春季的哪些景物,划出学生认为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词句美在哪里,最后指导学生边有感情地品读,边想象美景。再通过换词法理解了“抽出”的意思,通过结合实际理解了“散步”“欣赏”,体会了拟人句的作用。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领悟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更体现了与作者心灵的对话。紧接着,我这样小结:这段作者抓住了小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