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在西部极度缺水地区,一头老牛一改温顺的性格,挣脱缰绳,冲到公路上截水。在司机的呵斥驱赶下,在主人皮鞭的狠狠抽打下,它岿然不动。最后,战士不忍,送给它一盆水,可出乎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水,而是把水让给了它的孩子,一个牲畜,有如此的做法,如此的情怀,怎能不让人感动呢?“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因而这堂课的教学以情感为主线,以情带学生走入课文中。在初读感知的过程中,直接面对文本,披文以明象,披文以入情,凭着自己的阅读敏感去体会这篇文章让你感到最揪心的语句。然后抓住关键语句让学生反复品读,反复感悟,反复吟诵。一堂课讲完,听课的老师和家长感动了,我自己也感动了,观学生的表情也应该被感动了。可是为给大家的印象是学生的感情没有表达出来,一是体现在朗读上,三次的朗读效果提升并不明显。二是体现在后面的说话环节——“妈妈,我想对您说”,学生的表达苍白无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堂课的价值无疑大打折扣。认真反思,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学生的阅历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后来给高一个年级的孩子上了同一课,明显地感觉到效果要好得多。2、学生语言的表达。有的学生确实是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3、教学设计和朗读方法的指导。这一原因是最重要的原因。在由牛的母爱联系到人类的母爱,从而想到自己的妈妈这一环节过渡得太快了。“是呀,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啊!此时,你有什么话想对老牛说吗?通过老牛你又想到了谁呢?此时此刻,你一定又很多话想对母亲说,请大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三个问题接连提出,学生少有思考的空间。在学生谈妈妈对自己的爱之前,教师可以谈谈自己的妈妈是如何关爱自己的,并告诉学生,母爱其实就蕴藏在平凡的小事之中,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温柔的抚摸那都是爱。如果事先有这样的铺垫,学生的发言将会更加精彩。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到位,这是我的阅读课上的老毛病了,其实是自己知道“病情”,找不到“对症之药”,所以对学生的朗读没有评价,没有指导。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生: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师:如果你把“皮开肉绽”读得再慢一些,一定更揪心。生: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师:我发现你把“恼羞成怒”读重音了,为什么?生:因为恼羞成怒了,使的力气会更大,老牛会更疼。师:你的体会真好。谁再来读这个句子?(请一生读句,全班再齐读)最后用三句话提醒自己并结束我的教学反思:有一种爱叫等待!教师要学会放手!教育是“慢”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