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图形,让理解的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赣州市安远县东江源小学凌细妹电话:18779781918《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具体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好像不经意进行,而不经意的教学却常常可以产生最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适当利用教具,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学效果不错。那么,如何借助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促进学生的智慧、情感、人格、教养等生命品质全面发展呢?下面我结合小学数学《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设计,来说一说如何借助图形,让学生在理解的课堂中充充满生命气息。一、需求驱动、图形理解《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的一个教学内容。在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条边间的关系之前,学生已经经历了“图形的分类”、“三角形分类”及“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过程,对三角形有初步的认识。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知识,通过阅读文本,学生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可是三角形的三条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呢?学生有了疑惑也有了探索的欲望和需求,不同的学生在导学的基础上产生了诸多问题。这时,笔者趁火打铁,布置学生根据课本提示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同时把活动延伸至课外,节省了课堂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对知识有了疑惑,便有了探索的欲望,学习转化为他们内在的需要,老师又没有把学习局限在小小的课堂,而是延伸至课外,扩大了学习的时空,为课堂的深入研究做足了准备。实际证明,学生不仅用小棒来围三角形,还找来了硬纸条,线等其他工具围三角形,还有的用画的方法,虽然方法不尽如意,但学生动手做了,并且深入思考了,为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打下实践基础。动手实践,不仅仅是课堂学习中的一个环节,我认为更应该是一种贯穿始终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意识,使学生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个性操作、图形帮忙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在课堂交流中一致认为第一组小棒(3cm、4cm、5cm)、第二组小棒(3cm、3cm、5cm)可以围成三角形,第四组小棒(3cm、1cm、5cm)不能围成三角形,而对于第三组(3cm、2cm、5cm)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可以围成三角形,并且对书本的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雨第三边)表示不认同,他们认为三角形两边之和可以等于第三边。只有少数同学认为不可以围成三角形。难道书本知识有错?难道有一方操作错误?双方坚持各自的结论,相持不下。为什么同样长度的一组数据去围成三角形,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对学生的结论并不急于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通过又一次的动手实践,进一步反思,再进行评价。学生有了深入探索的欲望。这时候,老师问:你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结论吗?老师这一问,像炸开了锅,学生纷纷想其他方法来证明,有的学生还拿起尺子去量其他同学的数据是否正确。活动中,学生的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如果学生的动手实践只是简单地执行老师的任务,只是对书本知识的模仿与复制,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那么学生的参与热情将会低下,活动的功效将会大大降低。有了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有了思维的空间与思维的坡度,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活动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三、合作交流、图形发散思维有了一定学习目标指向性,学生接下来的活动是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进行的。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就争议的问题进行活动交流。结果有的学生发现原来有的是围三角形的工具长度不够精确,有的是操作的不科学而导致结果的错误。有的学生还想出了其他验证方法。在操作中,学生先用其中两根小棒围成一个角,然后根据第三根的长度调整角的大小,直至围成一个三角形。受其启发,学生还发现如果用两根较短的小棒围成一个角,当这个角为180。时,两根小棒两端距离最远,有5厘米。当夹角变小时,两端距离小于5厘米,容不下第三根长5厘米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