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三中年级(上)导学案使用者编号时间课题_边塞诗四首《使至塞上》主备教师白敏参与教师王月玲、张彩娣、朱雪梅、白敏、曹天军、高艳花、李春华、袁吉平、赵玉松、王艳玲、李建铭、万勇审核人高艳华课时一授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的背诵古诗。2、过程与方法:体会诗的意境,品味优美、精致的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我们热爱诗歌的感情。重点体会诗的意境,品味优美、精致的语言。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我们热爱诗歌的感情。方法精读感知,品味交流准备导学过程导学设计补充完善一、预习自测:(5)分钟1、给加点字注音:单(dān)车属(shǔ)国侯骑(jì)燕然(yān)征蓬(péng)都(dū)护萧(xiāo)关3、划出朗读节奏,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4、解释《使至塞上》中词语的意思:(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获得了自由。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3、解释《使至塞上》中词语的意思:①使:出使。②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③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④属国:官名,指使臣。⑤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⑥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⑦长河:黄河。⑧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⑨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⑩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一、【导入】(1)分钟二、自主学习: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诗句并想一想《使至塞上》写了哪些景色?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作者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三、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如何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2、苏轼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试从写景的角度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1.课前安排一组抄写学习目标及知识链接要点。2.小组长检查预习自测完成情况并交流掌握情况,随意抽一组C1板演字词,其他各组进行读诗比赛。3、评价。4、自主学习。5、按照导学案要求完成交流玉门三中年级(上)导学案使用者编号时间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