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矫正陈翔京山县职教中心邮箱:zjzxzjc654321@163.com电话:15908670638【摘要】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学生、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危害作为职业学校一项基础的德育工作,就是要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培养各种良好习惯。作为班主任就要分析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外部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遵循教育规律,采取有效对策进行养成教育,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关键词】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矫正一、不良行为习惯中职学生有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具体表现在:一是卫生习惯差。留长发、怪发、染发、烫发;留长指甲、染指甲;衣着不整、戴首饰、穿奇装异服、不会洗衣被;随地吐痰、乱丢乱扔、不爱护公物、乱涂乱画、不愿做清洁、不注意卫生保洁。二是文明习惯差。说脏话、骂人、打架、谈恋爱、酗酒、吸烟、偷窃、顶撞老师,上网成癖。三是学习习惯差。厌学、逃课、旷课、上课睡觉、讲话、玩手机、抄袭或不做作业、考试作弊。二、成因分析中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原因比较复杂。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受两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即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人内部因素。(一)外部环境因素1、家庭教育失当针对中职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不少家庭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娇惯: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孩子从小养成任性、贪欲、自私等坏习惯。②放任:家长只顾自己赚钱,不管孩子的教育。③家庭教育功能不全:许多学生家长要么大包大揽,导致孩子自理能力低下;要么遇事大发雷霆,方法简单,态度粗暴,使孩子顿生逆反心理。④家庭成员的不良习惯:有些家长自身素质低,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影响。⑤家庭环境:有些夫妻离异后双方不管孩子,致使孩子经常逃课甚至流落于街头或沉溺于网吧。2学校教育的不当与失误学校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也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间接诱因。具体有:①对学生缺乏爱心: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训斥、挖苦、讽刺,甚至变相体罚,因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②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重智育轻德育,对成绩差的学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③教师本身缺乏身教:部分教师自身缺乏修养,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3、社会环境的影响初高中阶段学生的认识和情感有了快速的发展,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形成新观念,但同时又缺乏知识经验,社会阅历肤浅,极易受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具有强烈的交友心理,但又交友不慎,出现“落后群体”积聚交友的现象,各自的不良习气相互感染。(二).学生自身因素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受其认知及心理支配,这是不良行为形成的内部诱因。进入高中阶段学生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方向发展,成人意识、独立意识不断加强。行为不良学生经常会觉得家长、老师不理解他们,较多地受到指责、批评,对老师的教育容易出现怀疑、刻意回避1反感甚至在行为上背离,形成逆反、疑惧心理。受这样心理支配,行为不良学生往往不能认识正确的自我,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使自我价值同社会价值尖锐地对立起来,往往容易出现各种不良行为。二、对策与方案不良行为虽然只发生在少数学生身上,但对学生、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因此,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加以矫正。(一)遵循及时性教育原则,抓住教育时机学生的不良行为大都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形成的,要改变它很不容易。但不及时矫正正,反复出现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德育的及时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学生不良行为尚未形成习惯的时候,就予以疏导与矫治,不要等到积重难返时才引起重视。教师平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不良行为的苗头就要及时制止并给予必要指导。职校学生最佳的不良行为矫正时机应该是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如果这个时期学生的不良行为改正得比较彻底,良好的习惯就会逐渐形成如果班主任在这个时期多下点工夫,以后工作就省力了。(二)明确意义,认识自我面对新生出现的不良行为,我们先应从思想教育入手,可以主题班会为载体。班会的形式可灵活多样,有事例讲述,有毕业生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