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教学之我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很多老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中展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思想和方法,课堂教学方式丰富多彩,课堂上出现了小品表演、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模式,许多公开课也是别开生面、热闹非凡,然而在热闹和自主的背后透射出的多是放任和浮躁。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依旧摆在我们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的面前: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效吗?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真实与有效性,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关键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学习和教学的满意程度,学生自我认识的改善程度以及保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德国有位学者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都难以下咽,但把这15克盐放在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把15克盐给吸收了。教学中的情境对于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就如这汤中的盐,盐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要溶入情境中,才能体现出它的活力,学生才会乐于接受。学生在思品课上所学的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的,但表征它的文字符号却是很抽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语言符号和实践生活积极联系,理解教材所蕴含的知识。教学情境就是用直观的方式反映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的事物和相关背景。通过教师提供的真实的问题背景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有相应的感性认识,产生情感共鸣,完成知识的构建。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情境的创设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竞赛情境,生活情境等。1在讲授初三的《灿烂的中华文化》,笔者用了一段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视频,学生通过画面中的山水画、象形文字、昆曲、京剧、太极拳,充分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当然学生对这一课内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实践证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它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勤思,创造善问的课堂氛围。余文森教授在回答“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这个问题的时候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出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从余教授的话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把课堂建设成为一个学生学习的实验室,老师可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和学生共同创造勤思、善问、积极的课堂氛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新课程“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中国的学生虽然很勤奋,但是普遍存在这样的不良现象:上课不善于提问;不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运用质疑、设置悬念的教学技巧,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一种认知冲突和民主和谐的课堂讨论中独立思考,获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大胆质疑,在与组员的争论中达成共识,分享彼此的经验发挥自己的潜能。课堂上,提出问题很容易,但要提一个有效的问题却很难。所以教师除了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有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设计有效的问题,问题尽量与学生日常经验相联系,力求有实用价值,具有开放性,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问题还要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在“跳一跳,摘果子”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学习的体验。反思课堂教学,更新课堂教学方法。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教师应该常常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学会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美国学者波斯纳有一个关于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通过反思教师能够不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所在,摆脱经验式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