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最早使用天然火。2、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定居、饲养家畜。半坡聚落在黄河流域,种植粟,发明彩陶。河姆渡聚落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住干栏式建筑,使用黑陶、骨器。3、尧、舜、禹是通过禅让制(推举)继承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2、西周实行分封制(授民授疆土),目的是巩固周的统治。3、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导致“分地则速”,出现个体农耕、地主阶级。4、战国时期变法是历史潮流。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开始变法,称为商鞅变法。内容:①编制户口,加强刑罚;②奖励生产;③奖励军功;④承认土地私有;⑤推行县制;⑥统一度量衡。意义:秦国富强,国力大增,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仁、礼、“为政以德”;教育上,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记载孔子言论的著作是《论语》。6、商朝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朝成为我国第一个有文字证实的王朝。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表明商周时期的手工业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7、战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防洪灌溉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1、秦始皇统一六国(秦王扫六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废分封制,地方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文字(小篆)、车轨。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修筑长城。2、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格局:①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被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②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③设立司隶校尉和刺史,强化监察制度;④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新疆),开通丝绸之路(最远到欧洲,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3、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是今新疆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始。4、秦汉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①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②东汉张仲景(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华佗(神医)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研制麻沸散;③东汉《九章算术》,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5、《史记》由司马迁撰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两晋南北朝)1、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北方)。东汉末,由于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工具,促进南方经济发展。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①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②改穿汉服;③学汉语;④采用汉姓;⑤提倡与汉人通婚。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3、南朝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繁盛与开放的社会——隋唐1、隋朝京杭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作用: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沟通了海、陆“丝绸之路”,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2、唐太宗时,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称为贞观之治。3、贞观之治的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的力量(民水也,君舟也——儒家思想)。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魏征为著名谏臣。(以人为镜,可知得失。)④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4、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背诵儒家经典)和进士(解决社会问题)。人们推重进士科,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隋朝开创,唐代(武则天)完善,明清“八股取士”(僵化),戊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