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也需要调味定边六小周洁一.课题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每个孩子一生的成长,要求教育者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发展、个性的发展、才能的发展。要求把学生的发展放到学校教育的中心,课堂教学的功能也同时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我们都有这种感觉,餐桌上煮得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大家都会食欲大增,钟情于它。我们的课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得“津津有味”?我想应该从“语文味”“儿童味”“个人味”中去考虑。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本个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让全班46个孩子都能在“语文味”“儿童味“个人味”中个性成长。三.课题研究采取的主要措施1.体现语文味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意境、情趣等要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从品味语言到超越语言,着眼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引导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教师该怎么把课上出语文味呢?(1)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吟咏体会。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用心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2)根据儿童喜欢作画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把文体所反映的意境用优美的图画再现出来,学生兴趣盎然,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例如教学《望天门山》,学生由反复吟咏到体会意境,再由体会意境到用图再现,一节课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得没有滋味吗?2.体现儿童味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要在语文课中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教室的唤醒、一人一题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在学完二、三自然段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荷花的各种优美姿态。我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结果不少学生作闭眼沉思状,努力去想象那副美丽的荷花图。一位学生冲出一句:“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此时,我并没有训斥那位学生,而是调整了一下教学,跟学生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吧。”然后播放有配乐的语文朗读,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还是那位学生,他说:“老师,现在我看到了一池的荷花摆着各种各样的姿态,实在太美了!”是啊,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学习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3.体现个人味语文课的个人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1)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学生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