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曹刿论战大荔县洛滨中学李冬景一次备课二次备课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词语。(知识目标)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力目标)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学会辩证的评价人物。(能力与情感目标)4、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方法。(重点)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介故事背景。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二、自主学习1、初识庐山——正读掌握下列黑色字词的读音:(1)曹刿()(2)又何间()焉(3)肉食者鄙()(4)弗()敢加也(5)小惠未徧()(6)小信未孚()(7)公与之乘()(8)战于长勺()(9)下视其辙()(10)登轼()而望(11)彼竭()我盈()(12)望其旗靡()(13)夫()战(14)牺牲玉帛()2、水落石出——译读对照注释,再读课文,标出不懂的地方,同桌相互质疑、释疑。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语言要求做到信、达、雅。3、点石成金——品读学情分析:从学生能力角度看,九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本能力,会用注释和工具书,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比较强的自觉性,能积极参与讨论,及时整理笔记。部分基础较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的学生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给与特别指导和关注。从教材的角度看,本文属于历史战争题材,故事性强,加之学生比较熟悉,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关于战争的名言,《左传》叙事记人的特点和古今词义变化的几种情况。教学过程:一、导入: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曹刿论战》,看一看他究竟怎样描写战争,又是怎样随事记人的?二、自主学习1、正读:首先我们一起听录音,读准字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2、译读:齐师伐我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既克一鼓作气登轼而望辙乱旗靡同学们在关注词义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语言的流畅简洁。3、译读:(1)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个?(2)分析曹刿形象战前准备:从战指挥:战胜原因:(3)鲁庄公是“肉食者”,他的“鄙”表现在哪里?(4)我眼中的鲁庄公:请你用辩证的眼光分析鲁庄公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5)文章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4、一览众山——背读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5、小结板书(附页)6、课堂整理与练习(幻灯片展示)(1)积累本文成语(2)整理本文的古今异义词(3)链接中考(1——3)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站在作者的立场上,联系课文内容有理有据的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复习对比的写法特点。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在理解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指导背诵。(4)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人物,学会创造性的阅读,关注自己的阅读体验。用辩论形式完成。(5)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借鉴本文围绕“论战”这一中心详略得当的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4、背读: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和背诵,不断背诵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方法点拨:首先,理清思路:请见——问战(一问、三答——三断)——作战(两个“未可”两个“可矣”)——总结(两个“故”)。其次,边读边想,不断反复自己出错的地方,熟读成诵。5、小结:突出本文主要人物特点以及写法上的对比。6、古今异义词是本课词语积累的重点,应在课堂完成,特别要给学困生进行指导。链接中考,旨在完成知识迁移,形成能力。主要要求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集体研讨这节课在内容的安排上比较合理,读—译—析的条理清晰,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又是核心,设计中以读代讲,以读代析的做法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同形式的朗读,又让整个课堂充满古典文学的韵味。小结板书完整的归纳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美中不足是文言词汇的积累不够系统,希望能在教学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