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的心灵难吗?广西百色市靖西实验小学谢凤巾邮政编码:533800电话号码:13737632021【摘要】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她不同于母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教师发自内心的关爱,是与学生理智的碰撞,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师的爱往往可以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动力,激起学习的欲望。【关键词】走进心灵了解亲近欣赏善待尊重理解【正文】现代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学生的心理素质往往比较脆弱,情感的依赖性比较强。不少学生过于娇惯,很多家长不敢说不敢管,都依赖于老师教育,也经常有老师们这样慨叹着“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其实孩子也渴望着自己的老师,既是师长,更是朋友,期望与心目中尊敬的老师有朋友式的感情交流,但为什么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却感觉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呢?学生的心灵对老师封闭了吗?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和学生相处和交流非常融洽,我的做法是:第一让学生走近你,第二是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灵。如何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到与学生心与心地交流?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了解学生,亲近学生。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七彩的世界,一个学生就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这美妙的世界,需要教师发自肺腑地欣赏和鼓励;这丰富的书本,需要教师用心去品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每个学生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每个学生之间都会存在着各方面的个性差异。班主任要有容人之心,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要在心底树立坚定的信念:所有的学生都是好学生!只有这样,才会感受到学生的可爱;也只有这样,才会平静地接受学生的缺点,耐心而又热情地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己。走进学生,了解关心学生,从其兴趣、爱好中捕捉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加以鼓励,并给以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满足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完成自我价值的体现,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为他们找到不断进步的支点。走进学生,用班主任的博学开启学生求知的大门,用班主任的善解人意去打动学生柔弱的内心,用班主任的语言和行动感召学生认认真真做事,扎扎实实做人,用班主任的热情和激情点燃学生求知的梦想。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班主任的多重角色,那就是:良师角色、益友角色、慈母角色、伯乐角色、保健员角色、指导员角色、文艺家角色、演讲家角色……演绎好这多重角色,才能更好地和学生沟通与交流,学生才能向教师敞开自己心灵的大门。二、欣赏学生,善待学生。有句话说得好:“让所有的云朵都见阳光”。还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顺口溜:“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话用在教育上,其实就是,学生行与不行,是否能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都需要教师积极的鼓励和欣赏,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一句“你能行!”、“你真棒!”看似简单,但是学生时不时地从老师那儿听到这看似简单的“欣赏”,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从中消除对学习的恐惧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找到学习的快乐感觉,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班主任要走进孩子的心灵,就不能吝啬于夸赞、表扬、激励;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就应该每天微笑着向学生翘起大拇指,而不是动辄用食指去指责学生。大拇指,塑造好学生;食指,制造出“差生”。三、尊重、理解源于爱。“爱是理解的别名”,要爱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她不同于母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教师发自内心的关爱,是与学生理智的碰撞,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师的爱往往可以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动力,激起学习的欲望。爱是无痕的,怎样使学生感受到她呢?除了平时的倾心交谈之外,还要注意一些细节的东西。将你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一些信息及时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知道你在时时刻刻关注着他,心里没有把他忘记,这样学生才能向你敝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预期的效果。例如下边这段描写:“考场上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和翻卷子的声音,突然一声浓重的吸鼻涕的声音传入我的耳中,顺着声音的来源找去,原来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