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英语衔接策略研究》阶段性总结一、我们面临的困难:小学与初中彼此独立又相互连接。在小学初中(4-6年级和7-9年级)衔接阶段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衔接方面的两大难题:一是学生难学:小学毕业生一小部分英语学得较好,大多数一般,后进生人数也不少。进入初中后,他们又从ABC开始学习英语,对英语学得较好的学生而言,势必浪费时间,缺少新鲜感;另一方面,教学实践证明:即使放慢教学进度或降低难度,对大多数后进生来说,收效不大,甚至会导致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整体下降。二是老师难教:由于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在小学阶段早已出现,初一英语教师难以把握教学的广度、深度及难易度;再加上受教学进度的影响和学生学习时空的限制,中学英语教师难以有效地因材施教,甚至有些不知所措。为此,我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利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便利条件,在中小学有关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针对现状,准备承担双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宋国英老师主持的课题《中小学英语衔接策略研究》的研究工作。二、教学发现的问题(一)衔接问题的发现1.教材衔接问题经过比对我校4-6年级和7-9年级英语教材内容,结果发现:(1)教材版本不同,小学英语(EEC)与初中英语(仁爱版)编写思路相同(话题———功能———结构———任务):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线,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两者都突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突出任务型教学,强调语言运用,注重能力培养。但是,小学六年级的英语教材难度比七年级的要大得多。七年级的英语教材作为初一学生入门衔接教材,第一单元从ABC开始教学英语。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照顾从没学过英语的初一新生,同时也兼顾那些小学英语学得很不理想的小学毕业生。(2)六年级与七年级英语教材没有遵循教材编写循序渐进的原则,它们之间失去了教材编写应采用直线排列和螺旋排列相结合的方式,这直接导致小学与中学教学内容的脱节,也断裂了《课标》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设定为五个级别的要求。结果,在初一段普遍出现这一现象:英语学得慢的跟不上,英语学得好的快不了。(3)七年级单词量过多,突然增加的单词量让学生难以掌握。2.教法衔接问题通过观摩课堂教学,我们发现中小学英语教学模式比较相似。(1)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但是,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任务型”教学模式并没受到重视,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还很盛行。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活动对书面考试内容没什么帮助。问卷调查表明:46.0%的学生反映英语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由老师讲解,小部分时间由学生活动或表演或练习;34.5%的小学生反映英语学习最大的困难是英语单词量过,多记不住。(2)“英语教学评价问题已经成了目前英语课程改革的瓶颈”,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室主任龚亚夫老师说,“它直接影响了老师对教材的使用,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老师们普遍反映:凡是教材中出现的老师都得教,凡是教材中出现的都得让学生考,因为老师不知道中考出题的时候考什么,也不知道期中、期末的时候将要怎么考”。一句话,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小学英语考试内容远远超出《课标》的要求。3.学法衔接问题通过教学观察、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等途径了解到:(1)中小学生的学法可归纳为四个“多”:多读、多背、多做、多记。课堂上,老师带读单词、语句或课文,学生跟读模仿;老师分析或讲解课文,多数学生忙于记笔记。下课后,学生的口头作业主要是背诵教材对话或短文,笔头作业主要是做练习,少数学生还喜欢整理纠错本或错题集,努力去记词汇和语法。这种学习英语的方法侧重对语言知识的死记硬背,容易导致“聋哑”英语的产生。(2)课前预习英语的情况不理想。(3)学习策略方面,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经问卷获悉:89.66%的小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时把英语对话或课文翻译成中文有必要。据家长反映:53.39%的小学生在家跟着录音机读单词和课文,而初中生只占调查比例的16.99%。这说明:初中生在家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很不理想,应引起广大英语教师的重视。另外,当问及使用词典与拼读音标时,31.0%的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