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研究第六小学王浩目前,我们数学课堂上仍然是更多地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听不到学生的发问。课堂上的提问仍然是教师“独占鳌头”,学生充当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与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观点是相悖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以及以往的经验来设计的,缺少灵活性、新颖性、相对的针对性。这种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最终丧失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既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又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动参与者、创造者,就需要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教学内容生活化,为学生问题意识提供有利素材数学的学科特点是它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缺乏实践经验,对抽象的内容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更难以提出问题了。这就产生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之间的矛盾。学生最直接、感性的认识就是听老师讲范例,然后做“数学题目”和解题,这种片面性造成了数学远离生活,枯燥无味的错觉。这种机械学习会造成学生思考能力减弱、惯性思维等现象,逐渐地失去在学习中思考质疑的能力。而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它有着实实在在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蕴含着许多有意思的问题。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让学生学会观察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因此,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活中必须的数学”,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设计教学方案中创造性活用教材,更多地去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我一般都不采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去“找”教学素材。例如在教学整除时,可以在原教学内容上作一些拓展,可通过设置一些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整除变为生活问题,如某校一年级的四个班在校知识竞赛中各自获得45、60、34、80元的奖品,学校要求各班把奖品分给各班5名表现最优异的同学,所有的班级都能采取这个方案吗?通过让学生从对生活问题的分析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轻松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自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也产生了对数学的亲切感。二、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维习惯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产生好奇,发生了兴趣,那么他的努力就会达到惊人的程度。”一切的发现和探索都源于对事物本身的兴趣,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是养成思考习惯的前提依据数学学科的认知特点和学科规律,借助媒体、设备或工具来传递教学信息,丰富数学教学课堂死板的教学模式。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玩好动、爱听故事、爱做游戏、爱看动画是儿童的天性。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地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造数学情境“串联”数学知识,创设优美的动画“表演”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做到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在低年级运用教具学习"凑十法",通过摆小棒等操作,学生容易领会新知识,学起来也富有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随之展开思维活动,自然使全体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很容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动手操作也符合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认识时,可放手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正方形纸,通过动手操作自己发现正方形的特征:四条边长度相等。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还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对折,再将相邻的两条边对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