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资中县双龙职业中学卢从明一、教学目的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二、教学重难点1、诗词欣赏与评价、吟诵,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三、学法指导:利用多媒体诵读入境,欣赏诗意,鉴赏评价。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人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他的作品,给传统的诗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超的表现艺术。”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二)、写作背景介绍。本词作于1925年。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毛的经历: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之后创立新民学会《湘江评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农民运动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长沙橘子洲(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欣赏①听朗读录音。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万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2、整体感知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霜天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四)、再诵诗歌,品味鉴赏1、写壮景,抒豪情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注意视角、用词、手法。品味明确: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内容与此相近。(齐诵:“昔秦皇汉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④中流击水图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2、对比手法: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①色彩:“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②动作:“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③明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④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当时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暗含)3、语言品味: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4、景、情、志:注意意象本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霜天”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