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标解读2012年11月26日英语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高中阶段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义务教育4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要求英语课程目标课程总目标课程分级标准课程分级目标课程总目标指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英语课程总目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情感态度国际视野祖国意识合作精神自信意志动机兴趣课程总目标结构图英语课程分级目标“分级目标”概述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一至五级的分级课程目标,每一级别涉及到情感态度、技能、知识、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目标。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动作、做游戏、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感觉和情感。能模仿范例书写词句。在学习中乐于模仿,敢于表达,对英语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对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一级目标描述对继续学习英语有兴趣。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并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小短剧,演唱简单的英语歌曲和歌谣。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描述。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初步形成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乐于了解外国文化和习俗。二级目标描述分级标准既是教育教学的内容,又是教育教学的具体目标。在分级标准中绝大多数目标都是以学生能做什么为出发点进行描述的。英语课程分级标准级别项目一级二级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英语课程分级标准框架一、用英语思维和用英语做事情是可行的。二、语言使用得体是可行的。分级标准的可行性一、10年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本次课程改革在英语教育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与方法、教材以及评价等方面都有突破。其中主要的突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确了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英语教育理念本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各个学科的课程整合。因此,立足素质教育的整体课程设置要求中小学的各个学科超越“学科壁垒”,统筹支持学生成长,构建学生终生发展的课程框架和目标。《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明确提出了外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理念,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二)构建了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本次英语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最终目标。《课标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1.解决了课程理念与目标设置的一致性问题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比较,《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与具体标准(或称目标)设置的一致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英语教育确立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同时,在课程目标结构以及具体内容标准(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的详尽描述中也借鉴了国外不少国家或地区采用的对外语课程进行分级设计的方式以及进行能力描述的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程标准内部结构之间的系统关联,从而确保课程标准在教学一线的可行性。2.明确了知识与技能的辩证关系《课程标准》最终宣告“知识+技能”时期的终结,实现了对“知识+技能”模式的整体跨越,把英语的整体课程建立在“人与意义”的理论概念之上,因而启动了我国英语课程的战略变革。这样的整体跨越和战略变革有三个要点值得强调:第一是目标体系在面对“语言本身”(含语言知识和技能)和“使用语言的人”这两个基本因素上,把立足点放在人上,更加重视面向“使用语言的人”;第二是在“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这两个基本方向上,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