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打开一扇窗神木九中—刘玉凯根据县教育局的安排,我们一行14人有幸去山东潍坊市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真是受益匪浅,收益颇丰。山东之行,感触尤深。一次考察学习,不是教导,而是引发。正是山东之行引发了我对于“校本研修”这个熟悉命题的深层思考,也引发了我从事教育教学生涯上的一次重要的观念超越。回顾一周的所学所听、所观、所知、所悟、所得,自感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有讲座,却不闻老生常谈、官样文章;有座谈交流,却不作言不由衷、吹虚奉承;也有考察,却不是觥筹交错、山水逍遥;也有参观,却不见浮光琼影、蜻蜓点水;也有观课,却不见精心筹备、绣花枕头的演戏。每次活动,都如同一次辐射,发散的是前瞻理论、丰富经验、生动案例、深邃思想……生成的是无限启迪和一个自由延展的创意空间。农业,种子决定着农民的收成。教育,教师在教育人的质量上举足轻重。山东之行的学习,能让自己跨出现在的圈子走入更大的环境中学习,然后能向自己同行同专业的“高手”前辈取经,知识侵润、“财富”积累,这对个人成长、学校的发展有太多的帮助。于是我对自己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二是注重反思,认真积累;三是辐射带动,获得双赢。山东之行,首先学到了一种理念,那就是把学习教育理论,开展校本研修作为自己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每次和名师们面对面交流,听到他们侃侃而谈,“讲经说法”,真是佩服,自叹不如,感觉差距较大,自己的理论功底太浅薄,急需提升,欠缺的太多。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研究,从研修指导到听课评价,我感觉在使劲“填鸭”,想吃饱,但消化慢,学习的东西和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里的那些“经验”在打架、在碰撞。也许这样,我才能成长,我需要沉淀下来,看书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才能避免在“井底”还自以为水平不错,这样我的教育生命才能长久,才能让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生命活力。二是学到一种方法,那就是积累。平时做单位教师培训日常事务性的工作,总是忙忙碌碌,整天是事务性的事情,即使有思想上的火花,也是因为手头的事而仅仅让它一闪而过,其实心里一直有疲劳感,并不充实,或者说是“充实的空虚”,除了量的增加,没有质的提升,很多事也是应付,一直感觉挺困惑,虽然自己抽空就学习,却欠缺深度,不够厚度,常常是浅尝辄止,中间轰轰烈烈搞几个活动,写几个经验总结,做个“催眠”的讲座就完事了。所以看上去虽然成绩不少,其实只能说是广而不专。听了潍坊区教育局韩局长的报告,我才知道高人是不张扬的,名师是点石成金的,我也需要深入下去,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做些功夫,才会有自己的研究,有一定的积累,才会有深厚的功力,“星星之火也会燎原”的。三是学到一种心态,那就是快乐做人,爱护学生,严谨治学的心态。做一个老师不仅是指会教书、会上课,而是知道如何上好课,如何是自己的学生更想学、更爱学、学得更好;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学生的心理,知道如何学得方法。教学方式的改变,才是从教育教学理论向课堂教学效果实效性的根本转变。我原本一直以为做专业科研的老师不够快乐,整天对着课题搞为什么,不是挺枯燥的吗?有什么乐趣可言?可是山东之行,和专家名师在一起的时候,无论年龄有多大,你会时刻感觉到他们的年轻心态,快乐的人生。他们每次主持会议都像拉家常,轻松愉快,说起校本研修也是滔滔不绝,却毫无神秘感,信手拈来皆理念,随口道来是方法,随时感觉到他们知识的渊博,每次发言都慷慨陈词,博大精深,点中要害,发人深省。四是得到一个感悟。感悟到:名师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而是我们应当终身追求的过程。不要使名师之“名”成为我们的名缰利锁,而应当是自己成为名荣责重的担当者。真正的名师在于“明”德、“明”责、“明”行。名师首在“明”德。和潍坊的三个校长座谈交流,深感他们不是行政“长官”,行使的不是“一把手”的权利,而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专家型”和“研究型”家长。走近他们,每次和他们沟通和交流,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与师德风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淡定平和的心态、宽广包容的胸怀和严谨求实的作风。这种心态、胸怀与作风时时影响着我、感染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