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宋濂宋濂(1310—1(1310—1381)381),字景濂,浦,字景濂,浦江江((在今浙江义乌县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西北))人。元末明初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学识渊博,文学家。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并素,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首”。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解题解题序,文体名。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即序言,相当于前言后记。本文是一篇赠序,古代一种文体,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它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言。嗜()硕()叱咄()俟()负箧()曳()屣()皲()裂媵()人衾()绮()容臭()煜()裘()葛()(缊)冻馁()谒()撰()贽()shì读准字音读准字音chìduōshuòsìqièyèxǐjūnyìngqǐqīnxiùyùqiúgéyùnněiyèzhìzhuàn古今词义汤媵人持汤沃灌古义:今义:走走送之古义:今义:趋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古义:今义:热水菜汤跑行走快步走趋势或或遇其叱咄古义:今义:卒卒获有所闻古义:今义:遗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古义:今义: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今义:有时或者最终士兵赠送遗失借虚假⒊词性活用腰腰白玉之环。手不必若余之手录。诸假诸人而后见也。腰,腰挂,名词用为动词。手,用手,名词作状语。诸,兼词“之于”的合音。⒋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支”通“肢”,肢体。“被”通“披”,穿着。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辨”通“辩”,谈论。语法提示——句子成分省略语法提示——句子成分省略省略主语的原因:1.文言文里,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情况下,往往省略某些句子成分,使语言更加简洁精炼。本文作者自叙经历,省去一些句子的主语,不会发生歧解,所以主语“余”一般省去。(承前省和蒙后省,本文属前种)2.文言文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用作主语,凡是现代汉语需要用主语“他”“他们”的地方,在文言文里就只重复用名词,或者省略主语。如:(先达)未尝稍降辞色。(马生)撰长书以为贽。与之论辩,(马生)言和而色夷。(马生)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一、古文今译原则:1、字字落实,句句对应。2、重点实词、虚词译准。3、句式、语气(标点符号)不变。4、直译不通则意译。二、古文今译的方法: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译。如:①庆历中,有布衣毕昇……②庐陵欧阳修也。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如(桃源人)问(渔人)所从来。3、删。删去不译的词。如:①西蜀之去南海4、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持汤沃灌5、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如: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7、译出实词、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如:“得无……乎”译为“恐怕……吧”“莫非……吧”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如:“明察秋毫”直译:能看清秋天里野兽身上的毫毛。意译:能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6、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多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喜欢得到借不代抄书懈怠超过约定期限因为这样借于是,就来向的来把我动手用笔跑非常完代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