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偷窃行为摘要:“偷窃”,就是指未经过他人准许,把他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的一种不良行为。偷窃成为习惯后就会造成孩子品行上的问题,甚至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行为。在学龄前儿童中,这种行为性质比较单纯,但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所以,必须认真对待幼儿的“偷窃”行为。一、面对幼儿的“偷窃”行为,成人的一些不恰当反应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缺乏幼儿心理和教育的相关知识,一些家长和教师在发现幼儿有“偷窃”行为时,常常会做出一些不适当的反应举动。这些不适当的反应不仅不会帮助儿童改正“偷窃”行为,反而有可能影响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在面对幼儿的“偷窃”行为时,教育者的不适当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不做调查,急于给孩子贴上“偷窃”的标签有的家长和老师在面对别的孩子对有“偷窃”行为的儿童进行投诉时,便不问青红皂白地把孩子打骂一顿,他们没有认真分析调查孩子是否真的拿了其他小朋友的东西,而是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一口咬定是该小孩“偷”了东西,把“偷窃”的标签牢牢地贴在孩子身上。他们以为这样打骂可以震慑住孩子,使其不再“偷窃”,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样却给孩子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其实,有时孩子并没有“偷”小朋友的东西,只是在大人和小朋友的威胁下被迫承认“偷”了东西。这样的处理方式可能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从而影响今后的发展。(二)打骂、斥责孩子,管教过严有些家长和老师在确定了孩子的“偷窃”行为时,惊慌失色。认为小小年龄就会“偷”别人的东西,那长大了还了得,大动肝火、责骂、羞辱、体罚孩子,甚至威胁孩子送到警察局。有的教师还强令班上其他孩子不要向他学习,不要和他玩,等等一系列过于严厉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偷窃”行为。这种过于严厉的态度和反应,给孩子的心理上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结果往往产生怨恨、甚至反抗的心理,反而有意通过“偷窃”来宣泄内心的不满。(三)袒护、纵容孩子,放任自流有些父母和老师把孩子拿别人的东西看作是小孩子不懂事,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等将来长大了自然就会好。或者出于面子的考虑、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应付,便把孩子的“偷窃”行为不了了之。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不对的,孩子就会认为他的这种行为是被允许的。这样长期以来就会养成“惯偷”的习惯,最终会走上犯罪道路。从以上的阐述中,我们知道在面对幼儿的“偷窃”行为时,成人往往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反应误区,因此该如何面对幼儿的“偷窃”行为就变得相当重要。首先,我们必须找到孩子产生该行为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正确对待。二、幼儿“偷窃”行为的原因分析(一)内部原因1.幼儿自身心理发展水平是儿童可能出现“偷窃”行为的根本原因(1)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模式。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富代表性的“三座山”实验向世人表明:幼儿思维的基本特征是自我中心模式,并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此阶段主要的特点是:自我中心。这个阶段的孩子常认为整个世界是围绕着他转的,因此,他们很难理解别人的观点,也往往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他们没有“物有权”概念,也不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只要喜欢的就是自己的。所以,从根本上说,在幼儿心理根本就没有“偷窃”的概念。(2)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根据皮亚杰及柯尔伯格等人的研究,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正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不能够真正理解规则的意义。在幼儿眼里,对的就是受到成人称赞和表扬的行为和事情,错的就是被成人批评和惩罚的行为和事情。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幼儿并没有内在的评判是非的标准,他们是以成人的标准为标准的。所以当幼儿出现了偶尔的“偷窃”行为,而得不到成人的关注和教育时,他们就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于是,便增加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3)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容易出现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的现象,他们还不能把想象的事物和现实的事物清楚地区分开来,常常把想象当成现实。所以,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的东西特别漂亮时,他们就会想象如果那样东西是他的就好了,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