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稳定性”课例研究报告广西南宁市26中沈惠娟陈卫华一、问题提出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位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在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以问题为起点,以行动研究为途径,力求让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提升反思力,提高教学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益获得最大提高。现以“三角形的稳定性”为例浅析“一课多上多反思”的课例研究活动二、设计背景“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内容,是学生完成三角形有关概念学习后的一节独立内容,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及年龄特征,我们采用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法获取新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懂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以及稳定性与没有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三、实施过程1、第一轮备课上课小组集体备课,按照设定的方案,由执教者陈老师在上课前进行了预设教案的说课活动,之后进行第一次上课。课堂实录:(片段)课一开始,陈老师让同学们拿出课前用硬纸条或小木棍钉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用手轻拉三角形和四边形,观察发生的现象。师:拉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边,你发现它们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生:三角形不动,其形状、大小并没有改变;四边形动来动去,其形状大小都发生变化。师:从稳定性方面考虑,你能给刚才的现象下个结论吗?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师:好,非常明确。如果要让四边形的形状不改变,你有什么办法?生:在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斜钉一木条,可将则四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知四边形的形状不会改变。师:将四边形推广到边数多于四的一般的多边形,你有什么方法不让它的形状大小改变,也就是将多边形加固呢?生: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1师:方法正确,这里将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解决问题,用到了数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方法——“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离不开生活,你能找到生活中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学生踊跃发言)生:自行车的三角形支架、建筑工地手脚架上的三角形框架、防盗网上的三角形铁条…师:同学们举的例子很丰富,处处留心皆学问。(此时,陈老师轻掩上教室的铁门,让学生发现:铁门后也斜焊了一根铁条,把矩形的铁门分割出三角形,使铁门更牢固)再次印证三角形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进行到此,我们感到上得顺畅,师生互动好,课堂氛围和谐,正要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时,学生小黄举手要求发言。小黄:老师,我有一个奇怪的想法,既然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那么,在铁门后焊一个小小的、扁扁的三角形不就得了,干吗还要浪费材料焊那么长的铁条?几位同学马上反驳小黄:根据生活常识,谁都知道一个小小的、扁扁的三角形怎能对这扇铁门的稳固起作用嘛。小黄不依不饶:扁扁的三角形也是三角形,这岂不是与三角形的稳定性相矛盾了吗?看到学生们各抒己见发表评论,陈老师一时也把握不准,没有轻易下“谁对谁错”的结论,以:“黄××同学善于思考问题,想法有独到之处,课后我们再针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为由结束这一环节的教学。2、课后反思陈老师感觉本课做得好的方面:关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体验中发现,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陈老师也自感因考虑不周没能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存在的疑惑是:按教材设计的探究活动,为什么会出现对三角形稳定性理解的矛盾呢?今后上课再遇到此类问题,又该如何处理呢?备课组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讨论,明晰了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对“稳定”的理解有偏差,忽视了生活世界的“稳定性”与科学世界的“稳定性”的区别。在数学学习中,三角形和四边形都是数学概念,是数学对现实的抽象的产物,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因此就不能用手拉、扭使其变形或不变形。教材的探究活动只是用形象化语言来比喻“不稳定”的状态。三角形的稳定性应是“只要三角形三2边的长度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达成以上共识后,陈老师重新备课,准备下一轮上课。3、第二轮上课陈老师将探究活动设计为:活动一,首先让同学们用三根小木棍围成了一个三角形,明确其形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