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这样的语文课人教社聂鸿飞此次去安徽进行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回访,在黄山听的一节课,竟让我有种久违了的亲切感,这是五年来从未有过的一种温暖的感动。执教者是黄山育才学校的宋诚信老师,讲的是《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宋老师用简洁精要的语言介绍了《古诗十九首》的由来和主要内容,重点提到萧统《文选》所选这十九首古诗共同的艺术特点以及刘勰对古诗的评价。然后,让学生朗读三遍,结合课下注释试着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并请一位女同学站起来翻译了全诗。就重点词句的理解略作订正后,宋老师要求全班同学把这首诗翻译成一段文字,要求加入自己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尽可能写得优美一些,并告诉学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是欣赏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到学生朗读各自的作品时,我心里不由得不感叹:这里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说不上优秀。而宋老师对于学生的表现好像是意料之中的,全没有因为学生的平庸而急躁,而是拿出自己写好的翻译文字舒缓深情地一段一段地读出来给学生听,并不时地告诉他们:哪些是自己的想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诗中哪些词用得好,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联想的空间……诗中那种凄清沉郁的意境、悠长含蓄的情味在他的讲解之中尽被道来。接着宋老师又从诗歌欣赏的角度将此诗的主题拓展开来,指出对于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可以不尽相同,并列举了朱光潜先生、马茂元先生、游国恩先生对《涉江采芙蓉》思想内容的不同理解,坦陈自己更赞同的观点和理由。最后,宋老师从讲台下面拿出两块小黑板,摆放在大黑板的粉笔槽上,上面分别用清秀规整的粉笔字书写了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杜甫的《月夜》,要求学生下课后试着比较这两首诗与《涉江采芙蓉》的相同之处,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十九首对后代诗歌创作所产生的影响。这堂课是在学生的朗诵声中结束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衡量,这是一堂极普通的语文课。没有热闹的学生的互助学习,没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没有很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没有有意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下工夫。但是,这堂普通的语文课却深深地触动了我,我认为它是成功的,因为它集中体现了21世纪课程改革之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四个长处,而这些长处恰恰是我们课程改革后很多语文课所忽视或者摒弃的。一、朴实内敛的课堂教学风格整堂课我们看不到教师激昂慷慨的讲演式的授课方式,老师从始至终没有脱离诗歌本身去渲染意境、生发情感。而我们在很多课改展示课上发现,老师的课堂导语和结束语往往用的是诗一般的语言,华丽却空洞,一两句平白的话可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却被隐含在一大段浮泛的语言中,听得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门。可是教师却乐此不疲,好像不如此这般就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文学才华。在宋老师的课上我没有听到这样的渲染铺垫,不但开始和结束,就连讲课的过程中也用的是最平实的语言,简洁规范,整个课堂笼罩在朴实的气氛中,而我以为这才是脚踏实地的学习气氛。课堂上少了学生的热闹讨论,却多了静思默想的时间;少了教师个性张扬的自信,却多了老教师的沉稳谦和。相比一些老师激情飞扬、笼罩全局的教学风格,我更欣赏宋老师在课堂上的这份淡定从容。我以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和教师的生活境界有关,每一个立志在语文教育界干出一番事业的人大概都有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阶段,都曾经张扬过、自信过,也都痛苦过、茫然过。但是又有几人能真正达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呢?一个语文教师,他的人生境界如果能够从浮躁、功利回归到平实,那他的语文课堂教学也该有不一样的风格吧!二、清晰简明的课堂教学内容宋老师为这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只有两个:一是理解《涉江采芙蓉》一诗的内容并欣赏其艺术特色;二是初步了解古诗欣赏中的艺术再创造问题。没有情感态度的目标、没有所谓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要求,这在现在的高中课改试验区的语文课堂上是很少见的,但是,这一课两个目标的设立是很见教师功力的。古诗十九首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