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了解身边的历史——灵武二中“犁人堂”的探究:《农具的沧桑巨变》说课稿灵武二中聂乃娟一、说课标及教学内容(一)说课标1、使学生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2、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3、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二)说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取的是:我国历史发展与我校民俗展厅“犁人堂”的结合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漫长农耕历史的国度。从古至今,中国都奉行“民以食为天”的宗旨,视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从工具的使用看,农业的发展就是农具的诞生、变革、淘汰、更替的历史。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曾经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农具已经成了“老古董”。俗话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捧起饭碗,我们应该想到,正是农人手中各式各样的农具,我们才得以吃到延续生命的“盘中餐”。为此,灵武二中建立了融合民俗文化、凸显农耕器物的民俗展厅——“犁人堂”,旨在收集展示当地曾经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旧农具及部分生活用品,把具有历史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旧农具、旧器具收集起来,予以妥善保管,并希望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犁人堂”已经成为灵武二中的办学特色之一,通过“犁人堂”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份原始、具体、生动的“历史实物”,使其变成一份进行民俗回顾、民俗教育的“可视元素”。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指出: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在历史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因此,我校以“犁人堂”展厅为基础,积极进行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二、说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石器时代、铁器时代以及近现代工具的观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制造工具的方法,分析工具的用途,想象过去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景,从而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法学习历史,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关注并了解有关农村劳动工具的知识,调查访问时要掌握谈话技巧,做到有礼貌,注意做好记录。2、过程与方法:班级同学以能力高低搭配为活动小组,以本人、小组为单位在家庭或社会进行访问。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农具的发明、制作及演变,培养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前的分组、小组内的分工合作、课堂上的互动1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通过对农村劳动工具历史知识的学习,体会劳动人民勤劳、创造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农耕文明时期典型代表农具的变迁史。2、难点:搜寻农具的变迁,感受时代的发展。四、说学情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大都是90后,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发展、融合的时代,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下,在现代生活的影响下,他们崇拜影视明星,热衷洋人节日,追求时尚玩意,而他们对我国历史的了解却很有限,对家乡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所以,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公民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五、说教法与学法(一)教法说明(本课采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1、针对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以参观我校“犁人堂”为基础,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或调查访问等形式收集有关农具变迁方面的资料。通过引用大量的图片和资料,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性认识,能更好的理解我国农具的沧桑巨变。2、针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学中努力创设情景,让学生展示搜集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等等从而转变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3、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设计了一些讨论活动,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由学生自己质疑、解疑,大胆探究。(二)学法指导1、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