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三中年级(上)导学案使用者编号时间课题_边塞诗四首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主备教师白敏参与教师王月玲、张彩娣、朱雪梅、白敏、曹天军、高艳花、李春华、袁吉平、赵玉松、王艳玲、李建铭、万勇审核人高艳华课时一授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的背诵古诗。2、过程与方法:体会诗的意境,品味优美、精致的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我们热爱诗歌的感情。重点体会诗的意境,品味优美、精致的语言。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我们热爱诗歌的感情。方法精读感知,品味交流准备导学过程导学设计补充完善一、预习自测:1、阅读知识链接,划出要点并记忆。2、划出朗读节奏,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词语的意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cén)参(shēn)北风/卷地/白草折(zhé)),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草:西域一种草名,秋天干枯后颜色变白。胡天:指塞北一带的天空。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珠帘:用珍珠缀成的帘子。与下文“罗幕”一样,是美化的说法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角弓:一种以兽角作装饰的硬弓控:拉开瀚海:沙漠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中军:主帅的营帐饮归客:宴饮回去的人,指武判官掣:拉、扯辕门:军营的大门,古时行军扎寨,以车环卫,在出入处用两车的车辕相向竖立,作为营门,故称辕门。一、【导入】(1)分钟二、自主学习:反复朗读这首诗,试分析诗歌写了那两层,这两层分别写了哪些内容?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三、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品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那些描写奇寒的诗句特别精彩?诗人是以奇寒为苦还是以奇寒为美,从那些诗句可以看出来?“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的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似乎此时才意识到,难怪昨夜盖着狐裘还那么冷。那些起床后着甲引弓的将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读到这里,读者也似乎觉得寒气袭人,仿佛身临其境。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无论天气多么冷,他们也没有忘记训1.课前安排一组抄写学习目标及知识链接要点。2.小组长检查预习自测完成情况并交流掌握情况,随意抽一组C1板演字词,其他各组进行读诗比赛。3、评价。4、自主学习。5、按照导学案要求完成交流玉门三中年级(上)导学案使用者编号时间练,还在拉弓练兵;“冷难着”,说明尽管铁甲冷得刺骨,他们还是全副武装,时刻准备战斗。这里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人们的乐观精神。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说明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这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第一部分用“冷”来写“热”;这一部分则是用“愁”来写“欢”,表现手法一样。“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那水晶一般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