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铜川市大同路小学付亚慧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页至42页《体积与容积》。教材分析: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物体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学情分析:“体积与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只学习掌握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体积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其实在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物体占据空间的事例,只不过不会用体积这一数学语言来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这一现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这部分内容从平面到空间,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理解物体的体积与容积的意义。2、使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理解体积的大小与形状变化无关的道理。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理念:本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空间观念是在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再现《乌鸦喝水》的故事把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然后再通过实物观察活动、想象活动、操作与表达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烧杯、豆子、苹果、梨、墨水瓶、粉笔盒等。教学过程:一、理解体积的意义(一)认识物体占空间1、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其实,这个故事里还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现在让我们一起随着电脑动画再去重温一下这个故事好吗?(师出示电脑画面学生欣赏。)师:这只乌鸦动动脑,想了个什么办法喝到瓶底里的水呢?师:为什么石头丢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面就会升高呢?随着学生的回答小结:原来石头要占一定的空间。2、认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师:课桌和讲桌比,谁比较大?师: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师小结:只要是物体它都要占一定的空间。(板书:占空间)其实同学们说的物体比较大,是指它占的空间比较大,物体比较小,是指它占的空间比较小。(二)认识物体占空间有大小之分师:有些物体占空间的大小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而有的物体占空间的大小我们用肉眼一时难以分辨,像老师手中的苹果和梨,谁占的空间大呢?你们能想出一个好的比较方法吗?学生独立思考方法后,指名说出解决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到解决的方法。用两个同样的杯子装同样多的水,然后分别把梨和苹果放进去,看谁的水面升的高,谁就大。两名学生演示操作,其余学生观察并思考。说说你的观察和发现。师:为什么水会升高?(苹果和梨都占了一定的空间)为什么水升的高度不一样?(所占的空间不一样)哪个大?为什么?师:其实每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如数学书占有空间,粉笔也占有空间,你能举例说明吗?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三)学练结合(课件出示)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比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比较小?(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对体积的认识)2、42页试一试: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淘气和笑笑的同学用12块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搭成了五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谁搭的体积大?(让学生直观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为学习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做基础,同时理解体积的大小与形状变化无关的道理。)3、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捏成球体,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一个体积大一些?为什么?(进一步体验物体形状改变,体积未变。)4、用枚数相等的硬币分别垒成42页书中的形状,哪个体积大?为什么?(使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到虽然同一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体积保持不变。)二、理解容积的意义。1、出示装满墨水的墨水瓶,装满豆子的透明盒子,装满水的水杯,装满粉笔的粉笔盒……师:墨水瓶,盒子,水杯,粉笔盒……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特征?师:可以容纳别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