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教学的现实与思考江津区双槐树小学刘媛【内容摘要】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抓好计算教学,对于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就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存在着两种现象:一是以会算做准为目标的计算教学,以简单告诉与密集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反馈纠正为主要训练形式的机械性学习;二是认为算法多多益善,课堂变成了算法的简单呈现,以为这就是新课程理念,缺乏深度的演绎,算理的沟通,造成了数学技能的缺失。针对上述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进计算教学:1、创设情境,感悟算理;2、重视估算,培养意识;3.强化口算,坚持不懈;4、严格要求,形成习惯。【关键词】计算教学现状改进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与计算器的广泛应用,计算尤其是笔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地位逐步削弱,《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计算的要求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较好的扭转了计算教学中的“繁、难、偏、旧”的现象,体现了“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但作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地位并没有动摇,它影响着学生数学素养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数学的能力,所以抓好计算教学仍然是数学教学的重点,是我们教师着力研究的课题。一、计算课教学现状分析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计算课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两种现象:(一)一是以会算做准为目标的计算教学,“以简单告诉与密集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反馈纠正为主要训练形式的机械性学习”。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唯分数的一种应对方法,在现在的数学课堂中仍有广阔的市场。这不仅是教师观念的问题,还有教育的评价机制,管理机制和社会舆论等多方的问题。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告诉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辅之练习再讲再练,通过板演、改错等手段予以强化,以期望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与准确率。(二)认为算法多多益善,课堂变成了算法的简单呈现。即使学生不能说出多种算法,教师也要多方启发。其启发过程是: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建立计算模型;小组合作交流,并汇报算法;如果算法不全面,便由教师说算法,强迫学生听算法;鼓励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法计算。于是课堂上表面热闹非凡,但学生并未完全懂得算法的原理,更未了解每一种算法之间的联系,算法与算法彼此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学生的思维未能得以深化,计算的技能也未得到发展,计算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前者仍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并没有懂得四则运算的原理,没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后者只是追求一种表面的热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理念,使课堂呈现一种空乏化、过分自由化的倾向。二改进的策略如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探索出一条体现新课程理念,既发展学生思维,又能提升学生计算技能。促进学生计算素养良好提升的可行之路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创设情境,感悟算理新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因此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必要的情景,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到算理的研究研究过程中来。1、借助学具,研究算理感性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信息来源。在计算教学中通过直观演示,建立清晰的表象,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运算法则,从而发展他们的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等能力。例如,教学百以内退位减法:43-27。为解决“个位不够减”这一矛盾,先通过小棒等教具演示,直观的理解“退一作十”的算理,让学生理解算法。然后,教师让学生紧密联系操作过程(如笔算过程),抽象出“个位不够减,从十位上退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的计算法则。这样既有思维性,又有趣味性,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2、借助语言,表述算理“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在学习计算法则时,要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通过准确的数学语言,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说明算理,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例如,教学同分母分数加法+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