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独生子女心理成长状况令人担忧这些天做了两期与孩子有关的培训,一是河间一所英语学校学生的半日课程,二是华北石油的亲子营。之所以特别提到这两期培训,是因为在与孩子们共处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这些天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使我不得不说出自己的担忧。孩子们都是很可爱的。怀着对拓展训练的憧憬,他们投入了训练的行列。但训练伊始,便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一,自私任性,不能融入团队。这也是两期培训中暴露得最多的问题。培训已经开始,仍有学生行为随意,我行我素,毫无纪律观念。一转眼,有两三个孩子已经跑离了队伍去喝水去做别的事情。随意已成为一种习惯,他们丝毫不觉察有何不妥。石油的一个小姑娘,无论我说什么,她都在下面闹:“我不听!”我提出警告,她大声嚷:“我才不听你讲这些大道理呢,我不听!”团队活动时,她不肯参与,还有几个孩子到处跑,没有团队意识。我们的独生子女们,长期生活在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环境中,他们已经成为了中心,这个意识在他们心中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他们已经忘记团队中的生存法则,或者,是我们根本没给过他们这种法则。其二,畏首畏尾,不自信,态度消极。当需要个别表现如出节目时,孩子们几乎都往后退,他们怕在人前表现,这与他们的自我中心的随意性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在石油的家长身上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家长应该发言,他们却先退缩了:“我不行,我不说了。”或者,“让我的孩子说吧。”孩子们更“不甘示弱”:“我不行,让我妈妈说!”或者干脆跑到家长身后躲起来。我告诉家长:“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或问题家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该成为孩子的正面榜样才是。”家长先退缩了,无疑传递给孩子一种消极的态度,在一再的消极体验中,孩子们丧失了信心。在后来的训练中,这一点更得到了证实。在做高空的合力桥时,孩子们还没说话,家长们先发表意见:“不行!太高了!我的孩子那么小,不可能完成的!”我告诉他们:“我们去年做了三期夏令营,最小的孩子才9岁,完成得很好。”家长马上说:“我的孩子还不足九岁啊。”“我的孩子才六岁呢。”“不可能的!”我坚持让每个孩子都体验。结果,在家长和孩子的共同配合中,孩子们都完成了任务,包括那个不满六岁的孩子。家长们都很激动,他们大多都热烈地拥抱了自己的孩子。只有一个叫王亮的孩子费了些周折。在上到十来米的时候,他不敢再往上爬了,我们怎么鼓励都无济于事,他想下来,我们不同意,最后,他抱着柱子,绝望地大哭起来。我们只好让他先下来。下来后,他只是一劲儿地哭,我们说什么他都不听,眼皮都不抬。我看出了他的无助,他现在心里一片空白,只有恐惧与绝望,当然,应该还有一种深深的挫折感。我告诉家长:今天他必须完成这个任务,不然,遇到一个困难就逃避,长此以往,他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在困难面前退缩和逃避,这不利于他今后的成长,尤其他是一个男孩。家长也配合我给孩子做工作,可是毫无用处。我先让他放松,停止哭泣,然后鼓励他,增强他的信心。待他对我的话有反应了,我让他看别的孩子是如何完成的。他不再流泪,不时地抬眼看别的孩子做这个项目,有时还带些微笑。我问他:“下一个你上?”他摇头。“那你最后一个做?”他还是摇头。我就拉起他的手,带他在基地院里散步,边散步边疏导。那个六岁的孩子也来帮忙。他说:“没事儿的。我刚开始上去的时候也很害怕,我就做深呼吸放松,一放松,就不害怕了。”我的鼓励和同伴的现身说法显然起了作用,因为他再回到高架下时,眼神有了明显的变化,到其他孩子都做完,他顺顺当当地完成了这个高空项目。我热烈地拥抱他,真诚地赞美他,他脸上充满了自豪。他的妈妈也激动地拥抱了他。而到家长做高空抓杠时,王亮的妈妈和另外几个家长出现了问题,她们说什么也不做。在我的鼓励下,王亮的妈妈完成了任务,这是她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事后,其他家长总结:“孩子的性格成长与家长有很大关系。王亮的妈妈就是个很胆小的人,孩子做什么,她都很谨慎地一再问:行吗?不会有什么事吗?弄得孩子胆子越来越小。”是啊,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真的都有一个问题家长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