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和黄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聆听、学唱歌曲《渔阳鼙鼓动地来》及《问》,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应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二)过程与方法:在聆听、学唱、讨论、比较活动中认知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现实内容,并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讽刺时政的社会现实意义,聆听、学唱歌曲《问》,感受、体验其在歌曲创作上的特点及当时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二、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通过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音乐上对比分析《渔阳鼙鼓动地来》和《山在虚无飘渺间》。三、教学内容安排(一)欣赏《问》,《渔阳鼙鼓动地来》,感悟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性、艺术价值。(二)重点聆听并从音乐上对比分析《渔阳鼙鼓动地来》、《山在虚无飘渺间》两首作品,哼唱开始的主旋律乐段。(三)了解清唱剧的基本知识。(四)安排学生课后收集萧友梅的其他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探究。四、教学资源(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二)引导学生自主搜集音乐作品及作曲家资料。(三)利用网络、图书馆、阅览室等资源,教师课前准备充分相关文字资料和音响资料。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搜集的音乐作品及作曲家资料。(二)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哼唱作品,感受体验作品的风格特点,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作品。(三)用探究、交流的方法知道清唱剧的相关知识。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一、播放配乐诗朗诵《长恨歌》片断聆听配乐诗朗诵《长恨歌》片断,思考回创设情境了解作品的内感受与体验探索与交流教师:1请说出这首诗的诗名和作者。2诗中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播放《渔阳鼙鼓动地来》,引出清唱剧《长恨歌》1、播放《渔阳鼙鼓动地来》,从歌词、旋律上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风格特点,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现实内容。2、播放《渔阳鼙鼓动地来》,从旋律和情绪上指导学生哼唱作品开始的主旋律乐段。三、播放《山在虚无飘渺间》四、播放《山在虚无飘渺间》片断,从旋律和情绪上指导学生哼唱作品开始的主旋律乐段。五、播放《山在虚无飘渺间》,从歌词和旋律上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风格特点。一、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要素对比分析《渔阳鼙鼓动地来》、《山在虚无飘渺间》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清唱剧的相关知识,了解黄自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三、补充介绍作曲家黄自及清唱剧《长恨歌》的历史价值四、简单介绍我国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专业音答相关问题。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对作品形成初步印象。认真复听《渔阳鼙鼓动地来》,思考、感受、体验作品的风格特点,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现实内容。再听作品,随音乐哼唱作品开始的主旋律乐段。聆听《山在虚无飘渺间》,对作品形成初步印象。复听《山在虚无飘渺间》片断,哼唱作品开始的主旋律乐段,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再听《山在虚无飘渺间》,感受、体验作品的风格特点。从速度、力度、音色、情绪、风格等音乐要素上,对比分析《渔阳鼙鼓动地来》、《山在虚无飘渺间》,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与同学共同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清唱剧的相关知识及作曲家黄自的资料。师生交流静听、了解我国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专容聆听与感受在充分聆听与哼唱的基础上,感受、体验作品的风格特点,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聆听与感受聆听与感受让学生学会用对比的方法运用音乐要素从力度,速度,音色等方面分析作品。交流与讨论了解清唱剧与《长恨歌》初步新文化聆听与感受拓展与延伸课堂小结乐创作情况、及作曲家萧友梅。播放歌曲《问》让学生在课下搜集并欣赏萧友梅的音乐作品。我国专业音乐创作兴起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和黄自只是其中的代表,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一些这一时期的歌曲,与你们的长辈们共享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好情趣。业音乐创作情况及作曲家萧友梅,。聆听歌曲《问》,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