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一、预习环节预习环节,教师在操作时,应结合教材实际情况,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设计各科各课的预习导学方案。同一科任老师集体备课,是统一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因为通过这样的集体统一备课,每位教师都把自己的优长展示出来,集思广益后,就可以拿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方案。如果学校不使用导学案,那在预习环节,教师在教授新课前一定要布置好详细地预习作业,并且要做好检查和指导的工作。关于检查和督促的工作,可以通过学习委员、科代表、学习小组组长来完成,老师只要及时了解情况,并做好一些相应的要求与指导即可。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预习这个环节,老师只提要求,效果是不大的。首先老师必须要向学生言明预习的重要作用及其意义,改变学生的认知,提高预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然后教会学生自己所教科目的具体预习方法,使学生明白无误地知道每科的具体、科学的预习方法,这是有效预习的前提和基础;最后才是布置预习作业、做好检查、督促和指导工作。二、课堂环节教师的课堂教学的两大模式:1、朴素教学法在传统课堂环节,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五个方面,才能挑战高生产力:(1)是原生态、详细地呈现思维的具体路径与方法。包括细节、要点、注意事项等都要一览无余地向学生讲解清楚,讲解到位,绝对不要概括性地讲,不要跳跃性地讲,不要出现跳跃性思维。因为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老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技巧,不利于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解题能力的生成与培养。只有原生态,才更具生命力。(2)是多角度、详细地讲透题目内在的逻辑关系,深刻揭示题目的内在规律,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弄懂吃透,务求甚解。这是学生能否举一反三的又一条件。(3)是积极引导学生做好互动交流、展示、反馈、思考、点评与总结的巩固提升工作。(4)是引导学生画出本节课所学内容或一些重要例题的思维导图。每篇课文或每节上完最好都要求学生以此方式进行归纳总结。(5)课堂训练,一定要大容量、快节奏,把学生的能力和效率不断推到极限。在授课环节,授课的内容最好也是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拿出统一的蓝本。2、所谓“高效课堂”模式(1)预习自学或学案导学——(2)合作交流(小组互助学习)——(3)展示提升(此环节是师生互动的关键,教师可以穿插讲解、点拨、总结)——(4)反馈测评(当堂训练,此环节教师也可以穿插讲解、点拨、总结)。采用这种课堂模式的一般要求是老师讲解的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课堂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学、讨论、展示、训练、总结)。一般经过自学学生可以学会50%-70%的内容,然后再经过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又学会了20%-30%,最后学生不会的只有10%-20%左右。教师只要把这10%-20%左右的内容经过点拨、引导、讲解使学生弄懂吃透即可,所以一节课教师只讲10分钟完全可以,并且这种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自主学习能力。三、作业环节对于作业环节,老师在操作时,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1、一定要不断要求和提醒学生养成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并且要按及时复习的方法步骤进行,即一、回想;二、复述;三、精读课本;四、有效记忆2、团队合作精心建立系统的高效的校本题库——布置校本化作业。课堂讲解的例题(不要只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课堂训练的习题,课后的作业题,平时的测验题,综合练习题、复习题,各次考试题等都要通过集体备课,团队合作的方式,与时俱进地,精益求精地整合编写、建立好学校每个年级的,每个科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系统经典高效题库。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最具责任感的工作就是要布置校本作业,使作业校本化,绝对不能够出现随心所欲布置作业,随便撕卷子给学生做的情况,学校要严格限制各科的作业时间,要让老师布置高质量的作业,一定不能够让学生做废题,一定要精选、精编、精炼、精讲,这是提高学生作业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最有价值的努力。学校要想在学生减负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那老师必须要“加负”。校本作业的布置,老师一定要在大量研究资料、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精挑、精编,要十里选一,二十里选一,甚至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