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律动的民主课堂——《散步》教学案例婺源县清华中学余勇超一、教学片段描述师:下面,同学们默读第六自然段,小组讨论以下问题:中年人为什么会感到责任的重大?有这么重要吗?你是如何理解的?(生读课文,短暂沉默后,小组展开讨论。忽然,第三小组一男同学与一女同学大声争执起来。这一男同学一贯爱在课堂上捣蛋。我快步上前。)师:讨论问题要心平气和,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耐心阐述自己的观点,怎可大动肝火?女生:他欺负人,他说女的就是怕了男的,就是事事不如男的。男生:怎么不是?课文中不是写得很明白吗?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也是听“我”的。离开我们男的,你们女的能干什么呀?(我很光火,明明是强词夺理,断章取义,居然理直气壮。但我很快冷静下来,训斥无济于事,直接批驳似有强加于人之嫌,还是疏导为上。这既能平息意外,又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师:同学们,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好吗?不错,文中是写着“一切都取决于我”,但其原因真的如这位同学讲的“是男的比女的强”吗?大家仔细读一读第6自然段,找找作者有没有告诉我们真正原因。生:母亲听从“我”,是因为母亲老了,而“我”小时候是听从母亲的。生:儿子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是因为儿子还小。师:请注意这个“还”字,它有什么潜台词?生:说明儿子现在是听从“我”的,将来长大了就不一定了。生:妻子听从“我”,是爱“我”,给“我”面子。师:何以见得呢?生:文中说“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也就是说,在家里就不一定了。生:实际上,“我”也听从母亲的。母亲说走大路,我就决定走大路,母亲说走小路,“我”不是又决定走小路了吗?生:“我”也重视儿子的意见,否则就不会那么为难了。师:那“我”为什么最终偏向了母亲?从课文里找找看。生:“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也就是说儿子的人生之路还很长,而母亲老了,就很难说了。所以要尊重老人。师:假设这一切由妻子来决定,结果又会如何呢?生:她会做出与“我”一样的决定,因为她对“我”的意见不仅没有表示反对,相反是很支持的,从下文两人动作的默契可以看出来。她不先说,是因为那是“我”的母亲,她要给“我”一个孝敬母亲的机会。师:说得好。讨论至此,我想提示大家一下,课文写到一家人的分歧,有没有大人之间的争吵,有没有小孩的撒娇或蛮横?生:没有,大家都心平气和,不经意间就平息了风波。(那两个争辩的男生、女生有些不好意思了。)师:这些说明了什么?生:说明他们家家风好,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互敬互受,能彼此理解与体谅。生:说明他们懂得谦让。师:还认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是宣扬大男子主义吗?(那位男生低下了头。)生:不是,他家是很有民主气氛的,平时应该是凡事多商量的。否则一家人就不会这么融洽、和谐了。生:这里写“一切都取决于我”,是表明了中年人在生命传递中的重大使命,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扶养子女。生:这个责任光靠男人是完成不了的。文章结尾写道:“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只能背负一半,加上妻子背负的另一半,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传递过程。所以,男的、女的贡献一样大。师:这样看来,我们读文章切不可以抓住只言片语就妄下结论,应该有一个全局观念,综观全文,这才能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还要说明一点,这位男同学的观点是过激了,但他帮我们找到了解读课文的关键点,我们大家鼓掌表示鼓励。二、案例分析在新课改蓬勃开展的今天,教学民主已不是什么新名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另一类问题又出现了,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反思学生收获甚少,甚而负面影响颇大。如学生对《皇帝的新装》中的骗子的聪明大加赞赏,对工之侨的造假行为冠以“高明包装”大肆推崇,教师对此竟然加以肯定或不置可否。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课堂是如何构建的呢?此则案例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一〉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讲求教学民主,决不是意味着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让教师成为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毫无价值取向的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