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新课改中的疑惑VIP免费

新课改中的疑惑_第1页
1/2
新课改中的疑惑_第2页
2/2
新课改中的疑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确实让我和我的学生耳目一新,而且让我们的心中不时涌动着一股教和学的激情,但同时这全新的变化,引发了很多的思考,让笔者感到有很多的困惑。(一)教师的基本素质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改编之后的新教材,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全套教材按照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即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所涉及的作品有现当代文学作品、科技文、古代的优秀诗文。说实在话,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教学实践中,面对着学生,我感到最为难的是时时感到自己底气不足,头脑中储存的东西很不够用。我想,这样的感受不仅仅只有我一人。事实告诉我们要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一定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纵观这强大的语文教师队伍,要符合这一苛刻条件,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为此,我想当前语文界众多战斗在一线的基层语文教师,该拿什么素质去面对新教材、新课标?不懂史学怎样去教众多史料性的文言文?不懂点自然科学怎样去教《化石吟》、《看云识天气》?不通晓古代优秀诗文又怎么去解读那古今中外的篇篇华章?如果自己都没系统参阅几大古典名著及相关研究性文章,真的,那几个单元的专题研究又该怎样入手……所以,我认为要完全搞好课改,如何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必须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二)媒体运用的喧宾夺主教师掌握运用现代媒体技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件好事、喜事。尤其是赶上这教学改革的好时光,许多教师更是把这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发扬光大”,一堂课下来,真可谓:锦上添花。我也不例外,不管是精美的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还是人物的自传《我的信念》,也不管是优秀的古代诗文如《古代诗歌五首》,更不管是深奥的哲理诗如《理想》,反正都是充分利用了学校的这先进的教学资源,动不动就是让学生坐在多媒体的教室里,进行感官的强烈刺激,以求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久而久之,我发觉,学生对教学的反应从一开始的新鲜和好奇,渐渐地趋于麻木;而我事先预测的“事半功倍”的效果,似乎也大大打了一个折扣。再加上接二连三地听了些公开课后,我发觉多媒体技术的泛滥已成了一个不争的现实:从开课引入,到授课中的板书,到结尾的总结,都用各种字体或色彩缤纷的画面代替,而教师几乎不用带粉笔,而只是解说员,对画面内容进行解说,学生在眼花缭乱中高兴一番、感动一番,尔后,却难以回忆该课堂教学中几点实质性的东西。教师就这样把自己的主观能动完全交给媒体技术,忘记了谁宾谁主。而学生呢,一节课下来,难以忘记的不是老师教的东西,而是那刺激新奇的媒体画面。是忧,是喜?这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深思。(三)怎样才算是最恰当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方式,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尘封的记忆,开启紧闭的心智。比如:我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设计了“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这一问题,当时在课堂上让学生采用四人为一单位的形式进行讨论。学习气氛是意外热烈,学生学习、参与的意识特别强烈,结果学生的回答也是格外丰富多彩。通过讨论,学生能够立足于文本,联系实际,得出又高于文本的东西,这样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提高了能力。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毋可置疑,讨论确实是好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钻研精神,口头表达与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过滥的讨论反而适得其反,离语文学习将更远。我发现,很多的公开课,几乎每一位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在课堂上设置了以四人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这一环节。如此安排,一是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肯定能博得听课领导和老师的认同,评课的老师也许就会因此评说:这堂课符合新课标理念,具有了新教法的模式。但是,只要你仔细观察,你...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新课改中的疑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