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作文更需要读者在班里很多学生都有惧怕作文的心理,每当作文时,总是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为完成任务,只好“榨文”,甚至以抄代作,敷衍成篇。如何解决学生不爱写作文的现象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反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句话“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豁然,“学生作文不就是一种对话吗?——与自我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那么,学生的作文岂不是很需要一位读者,一位忠实的读者?作文是学校课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学生具有不得不写的外在动机。学生的作文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没有读者的写作。由于,缺乏读者关注,学生写作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很难形成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持续的写作动力。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就意识到当时的才子佳人小说“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概念化、公式化,宣扬忠孝节义,已经不受读者欢迎了,所以他的《红楼梦》着重描写“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对她们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地叙写,从未敢“稍加穿凿”。近几年,报告文学拥有大量读者,这与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描述揭示的都是与人们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的、人们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是分不开的。其次,由于缺乏读者的评价交流,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速度缓慢。学生自认为写得很好的作文往往老师给予的评价并不高,这使得他们渐渐失去了作文的兴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文章出己手,无一非佳,诗赋论其初成,无语不妙,迨易日经时之后,取而观之,则妍媸好丑之间,非特人能辨别,我亦自解雌黄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作者初稿即成之时,还未脱离写作的激情兴奋,以此种情态来检查在此种情态下产生的文字当然不易发现问题;而一旦冷静下来,再加审视,毛病便会不指自知。作为初学写作者的学生来说,他们写完往往很少能回过头来再对作品加以审视。因此,除非有其他评价者的参与,否则他们很少能自己发现文章中的问题。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告诉我的学生:写作文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不是将它写在作文本上,而是将你要写的内容说给作文本听。我们是为了读者而写作的。本学期开始后,每次在写作文前,我先讲本次作文的要求,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批改时,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合作,进行批改,撰写评语,老师一旁指导。同学之间互相批改,使得学生明确作文的一般要求,揭开作文批改的神秘的面纱,意识到作文批改不是老师的专利,自觉地在写作文时矫正自己的不足,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正己”。我这里所说的不仅是作文互批对于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性,还应该看到,正是这一过程的有效实施,每一位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恰恰制造了让大家都能读到别的同学的文章的机会,无形中读者面得到拓宽。作文的交流,增进了同学间的了解,把互动共进变成可能。展示自己的作品是人人向往的事情,但是我们的目光可能关注的仅局限于那些写作较好的同学,而大部分同学只有充当听众的份儿,久而久之,挫伤了绝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在课内完成,作文本誊写后交给老师,即大功告成,如释重负。至于写得如何,懒得去管,好像那是老师的事情。时间稍微长一些,可能都忘得一干二净。在作文批完之后,我总是把大部分同学的作文选出来,在班级里进行作文展,直到下次作文再更新。有了三四次作文后,我就把几次作文中的优秀者编辑成班级作文集,分印给大家,特别强调,人人都要有作文入选,供全班同学共同欣赏,一学期可编两三辑。有时为了让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创作,我还让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以手抄报的形式,出个人专辑,张贴在教室里。无论是那略带粗糙和稚嫩的作文辑,还是那一份份五彩缤纷的手抄报,都让学生看着自己的成果而欢乐开怀。课间同学们驻足观赏,评头论足,指指点点,形成了我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