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分层作业设计—李斐斐由于学生个体的认知及能力差异,因此在作业设计时,应该采取分层递进式的方式,才能更好的达成课业目标和授课效果。对于小学美术而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天马行空也好,按部就班也好,都值得鼓励。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评价他们的作业没有好与不好,只有好与更好。因为单一的一碗水端平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的教学需求,更不能很好地与学生互动,从单一转向分层是必然发展趋势。小学美术作业如何分层,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将课堂目标进行分层递进式的解读,学生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那么我们就可以将目标分解,细分为基本目标的掌握,发展目标的理解,创造目标的尝试。因为作为美术老师,只有将作业分层设计,才能从学生作业中看出每位学生的特质,分类辅导,才能让学生真正热爱美术课堂,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以《奇妙的脚印》为例来说,基本的目标就是通过教学,教会学生运用一种动物脚印的图形来画画,发展目标则是运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动物脚印图形组合成一副漂亮的画面,而创造目标是如何从中发现美的联系,能够利用简单的图形进行再创作。对于小学美术来说,好多人觉得只要教会孩子画简单的人物,简单的动植物,简单的物体图形就足够了。其实这是对小学生美的认知和想象的严重束缚和桎梏,也使得美术老师走入了思想误区。对于作业设定如果一碗水端平,单一的设定一种标准,那么在授课过程中无法有效掌握每位学生的真实水平。拿基本目标设定为标准为例,具有创造天赋的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进而对美术失去兴趣。拿创作目标为标准为例,发散性及创造性相对较弱的学生会觉得很难,会产生挫败及自卑心理。进而也会对美术失去兴趣。都会对美术教学工作产生很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于美术作业的分层设计显得很重要。只有进行分层设计,层层递进,才会让学生觉得作业对于他们而言不是简单地应付老师,不是老师在故意为难他们,作业才会真正体现课堂的授课效果。老师们也才能根据作业质量的反馈,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设定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