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形式小组合作法、讨论交流法教师杨晓玲单位清泉镇中心小学课题名称《祖父的园子》学情分析分析要点: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五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品德心理上具有这样的特点: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他们的见解极易受外界影响左右而时常变化。道德感情开始多变而且不轻易外露。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片面性。对学校的教育内容趋向思考选择接受。已有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但对新提出的行为要求则容易知行脱节。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占优势,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同学间开始进行个人简单交往,往往偏重于情感而分不清是非。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开始注重穿着打扮,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总之,五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转折点,无论是课程的调整,还是身心的成长、个性特点的塑造都需要我们细心的去观察和发现,通过掌握的材料再加以分析,以便指导我们今后工作的开展。不能只是一味地抱怨,要多想办法,多找原因,要有和学生“斗智斗勇”的信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他们带好。教学目标分析要点: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1)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教学环节的组织内容落点1步骤1、2、3……学习方式一、谈话导入新课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谈话激趣内容落点2步骤1、2、3……学习方式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4.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5.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1.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2.全班交流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你感兴趣的地方。四、领悟表达特点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内容落点3步骤1、2、3……学习方式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自主、合作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组织终点五、作业:——————四、领悟表达特点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一、谈话导入新课起点作业或预习练习设计:1.理解下列句子。①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