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不教”的神奇魔力VIP免费

“不教”的神奇魔力_第1页
“不教”的神奇魔力_第2页
信息技术教学中“不教”的神奇魔力——浅谈“教是为了不教”【摘要】信息技术教学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就必须做到以教为基础、大胆放手、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创新。【关键字】自主学习;获取信息能力;创新如果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情景展现在你面前。课堂情景一:一个女教师很尽心尽责,认真地给学生们演示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方法。而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认真听。演示完毕之后,女教师又走下来事无巨细地辅导同学们完成任务;课堂情景二:一个男教师翘起双手,看着三三两两的学生离开位置。而此时,在课堂上,同学们不时响起这样的争吵声。“这么慢,我认为我的方法比你的更简单。”、“不是这样操作的,让我来教下你吧。”……你会认为哪一节课更成功呢?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我们也许会因为女教师稍息有经验和责任心,就认为女教师的教学更好。确实,有时需要女教师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然而,往往是男教师的“不教”才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投下一个炸弹,在引导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中,爆发学生们敢于创造与勇于创新的火花。著名的大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仍然适用。现代文盲是指那种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换而言之,计算机技能是每个公民必修的技能。而由于每个班级每个星期只有两节信息技术课,教师开展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尤为重要,却又任重而道远。为建设高效而有活力的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着力于“不教”。教师课堂上的“不教”旨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科技素养,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和勇于创新的能力。下面,结合我个人在日常教学中,谈谈我对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施行“不教”教法的几点看法。一、牵上“教”的手,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离不开理论,同样的,“不教”离不开“教”,“教”是基础,是垫脚石,只有在“教”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才有可能达到“不教”的境界。那在日常的课堂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才好呢?(一)教学生学会利用手上的资源,例如教材、下发的学习视频。换一句话说,“教”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接触教学资源,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学生们习惯从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才会累积敢于尝试的勇气与乐于操作的信心。举例来讲,教师布置了一个任务给学生——在Word文档中制作课程表。如果学生没有预习过课本,学生可能只是在惊叹教师制作的课程表有多么的漂亮,却无从下手制作。教师换个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展示漂亮的课程表;然后,教师利用开机的时间,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快速地浏览下课本(大概1-2分钟);接着,教师提问学生们,引导学生总结在Word文档中插入表格的方法;最后,教师布置练习任务——在Word文档中制作课程表。此时,很多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想制作一个独特而漂亮的课程表。(二)教学生学会问与学会教。其实,很多小学生都像一群嗷嗷待脯的小麻雀,被动地等着教师这个妈妈给他们知识的养分。从基础较差的学生层面来讲,当有些小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们还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害羞、不善交际等),傻呆呆的等着教师来教他们。在基础较好的学生层面上来看,当有的小学生很早完成任务时,他们却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敢去教其他小学生。在早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三年级的小学生还带着稚嫩之气,他们会分帮分派地说“他平时总欺负我,我干嘛要教他”、“我怕他不教我”。这些现象时而有之,教师要“教”的就是教学生学会主动去问问题,主动去求助;同时还要“教”乐于去教其他同学。为了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教师可以不断灌输学生一些看法,从而帮助学生们树立三个观念:1、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2、只有厉害的同学才能有时间去教其他同学,而厉害的同学也可以通过求教更厉害的同学完成任务。3、当在我们教其他同学的时候,我们也在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当教师不断渗透学生们这样的观念,鼓励学生之间形成教与学的循环链。“不教”就初见模型——学生之间的教与学。总而言之,“教”为学生们开启了知识殿堂的大门,给学生提供了举一反...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百万精品文档+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中小学学习资料教案课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