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指纹》活动名称:神奇的指纹设计背景:在一次区角活动中,我无意中听到了班上几个孩子这样的对话,其中一个孩子正把另一个孩子的手拉到自己面前仔细的研究,一边还对那个被研究的孩子说:你的右手一个螺旋纹都没有,你看我,我有三个螺旋纹呢!我奶奶说,手指上有螺旋纹的孩子可聪明了。这时候,他们周围已经围了好几个人,都兴致勃勃的要求要他帮忙看指纹,有的孩子问什么形状才是螺旋纹,有的孩子则迫不及待的把手举到半空中对着光研究起了自己的手指……看到孩子们这么有兴趣,我突然灵机一动,为何不借此机会设计一个活动,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指纹的知识呢?设计意图: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我们班的幼儿年龄偏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也不太爱提问题,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2.从各个方面了解指纹的作用,树立科学的观点。3.激发幼儿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4.培养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活动内容:1.在纸上印指纹,观察指纹;2.听老师讲故事;3.比较父母亲、小朋友的指纹和自己的不同之处;4.介绍指纹的几种特有形状和特征;5.展示图片,互相讨论,列举指纹的作用;6.游戏;7.总结。活动准备:1.(幼儿)父母和自己的指纹图各自一张;2.(教师)各种指纹放大图;3.(教师)放大镜每人一个;4.(教师)从各种渠道(网络、书籍、报刊)收集的相关图片一组。活动过程:1.印指纹:幼儿分组玩印指纹的游戏;把放大镜发给孩子,让幼儿观察,印完指纹后在纸上发现了什么、胶泥上又留下了什么?2.讲述故事:听老师讲的小故事,引出课题;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比较自己和同伴的指纹有何不同;比较自己的指纹和父母的指纹又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每个人都是爸爸妈妈生的,孩子和父母总是长得很像,被别人称作“亲子脸”。幼:我奶奶说我长得和妈妈一模一样幼:我鼻子长得像爸爸幼:我眼睛长得像奶奶……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了起来,我乘机引导到:那大家想一想,我们可能长得像爸爸妈妈,可是我们的指纹也长得像爸爸妈妈吗?孩子:有“亲子脸”,就有“亲子指纹”孩子:不对,侦探片里面说,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的教师:那大家把带来的爸爸妈妈的指纹图和自己的对比一下,看看谁说的对?孩子们比较后一致得出结论,指纹和爸爸妈妈的没有一个一样。[[]幼儿发挥]老师,我们和爸爸妈妈只长得相像,但是还是有不像的地方,并不是真的完全一样,所以我们的指纹也不是完全一样啊!可是我小姨生的是双胞胎,他们长得一样,声音一样,穿得一样,连动作都一样,他们的指纹也应该是一样的呀!(很多孩子都点头表示同意)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这里刚好有一幅双胞胎的指纹,小朋友们可以看一看,他们是不是一样。(出示指纹图)共同分析比较双胞胎的指纹,小结指纹的秘密。教师给孩子们读一段文章,证明孩子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并让孩子们明确知道,任何人指纹都是不可能相同的。3.指纹特征:出示一组关于指纹分类的图片,向孩子们介绍几种类型指纹的特点;让孩子们再次观察自己和父母的指纹,并将其分类。告诉大家,指纹的形状和每个人的性格等没有必然的相关性,更不会因为谁的指纹长成什么样就证明他聪明与否,让孩子们树立科学的观念。4.自由讨论:向孩子们展示从各种渠道(网络、书籍、报刊)收集来的关于指纹的图片;让孩子们自由讨论指纹都有什么作用;幼:那幅图我认识,那是指纹锁,《007》里的邦德就用这种锁;幼:我晚上看侦探片,里面的警察叔叔就靠罪犯留在杯子上的指纹破了案。幼:还有医院,我们一出生,医生就给我们印了指纹,这样爸爸妈妈就不会抱错宝宝了幼:在电脑和手机上装指纹锁,小偷就偷不了它们了,因为他偷了也没用……老师总结指纹的用途。5.延伸活动:动物有指纹吗?它们的指纹一样吗?在活动快结束时,有孩子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