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疑春归无觅处,静待花开会有时——德育案例哈十四中学新疆部周婷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株花最初都是草,每一颗草最后都会开出花,只要我们心存期待……一年的新疆班班主任工作让我这个刚刚走上班主任工作岗位的教师真真切切地触碰到了育人的真谛——不抛弃、不放弃。这一年里,自己竟自觉不自觉地做得那样投入,就像一部电影,哭了、笑了、累了、痛了,一切都那样真实,如在昨日……。暑假返疆前,她在走廊里叫住我,“老师,送给你的!”我低头看到她的手掌心里有一个粉红色的辫夹,“是给我的吗?”我有些惊喜又略带些怀疑地问她。她笑着,很认真地点了一下头。我很兴奋地接过来,给了她一个拥抱,“谢谢……”我感动地说着。现在想起来当时我的表现有点夸张,似乎弄得那个孩子都有些不知所措;其实这个小小的辫夹本身并不贵重,但它代表的意义却足以让我激动,那是一份肯定、一份感情。这让我曾经因她而承受的痛苦和煎熬瞬间变化成了生命里那份沉甸甸的东西——价值。这是对于一个教育者多么大的鼓励啊……她叫地丽努尔,是我们班里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还记得对她最初的印象是在来哈尔滨的火车上,她一上火车就开始晕车,一路上几乎都是昏昏沉沉的状态,这也让我对她多了一份照顾。到了哈尔滨后,没过上一周我们班上就走了2名学生,(一个由于严重的关节炎、一个由于和家里发生了矛盾)一时间,班级里的学生状态出现了不稳定,想家的情绪在班里蔓延,陆续有几个学生和我说想要回家……还记得最初的那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在谈心,每次谈心都不少于一个小时,有时甚至一个上午都在安慰。那段日子对于我来说是压抑、忧虑而又暗无天日的,不知道怎样的开解是有效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就是在这个时候,地丽努尔看到有同学回家了,本就想家心切,再加之普通话不好,入学成绩低,学习困难;对环境又不适应,她要回家,她哭的很伤心,她说她真的坚持不了了,一分钟也呆不下去了,她近似哀求地哭诉着,我想要减轻她的悲伤,可是我安慰的话语似乎被她屏蔽了,她依旧陷在她悲伤的氛围里,甚至带着无法动摇的坚持。我不知道该怎样继续说下去,但是我知道我不能就这样把她丢在那里,我觉得远大的励志的话对于此刻的她是没有丝毫意义的,我知道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我是她的依靠和不能不信赖的人,我意识到:此刻的她不只是我的学生,更像是我的孩子;我对于她不仅仅是老师,更像是一位亲人,我此刻安慰的是一个远离家乡的孩子,我当时就是这样的心情,我随着她的悲伤而悲伤着,让她任意地释放着,我想这也许是此刻的她最需要的吧……待她平静一些后,我问她:“爸爸妈妈同意你的想法吗?”“他们不同意,但他们会同意的!”她带着似乎已经想好办法的语气回复我。我了解到她的父母是不同意的,心里略微放心了点儿,觉得做工作还容易些。我问她:“爸爸妈妈对你好吗?”“好!”她很坚定的回答我,但这也再次触痛了她的心,她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簌簌地从面庞滑落下来,泣不成声。“那你爱爸爸妈妈吗?”我又问她,她点了一下头。我于是继续说道:“爸爸妈妈因为爱你,想让你将来有好的生活,让你到内地念书;但你知道吗?他们在心里有多担心你!有多惦念你!可以说没有什么比他们听说你在这里生活的不好更让他们难过的了。但你想一想,你在这里受的所谓的苦是什么呢?就是想家,你觉得由于这样的一个原因就选择放弃求学的机会,让父母为你担心,可以吗?你忍心吗?”她没有回应,似乎也不想去思考我的话,只是在那里流眼泪;但我知道她在听,我接着说道:“你说你爱他们,那你想过没有,这样是爱父母吗?在其他同学都在坚持着,努力适应环境,为能够留在这里读书而克服着困难的时候,你却要逃跑!我要是你的父母,我会为自己难过,‘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学会坚强!’”她在听我的话,但并不回答,我又说道:“孩子,相信老师,想家的心情很快就会过去的,再坚持一下,好吗?给父母一份希望,也给自己一个机会!”她在思考我的话,沉默了一会儿,抬头看着我说道:“如果过一段时间,我还是想回家,那时是不是就可以让我回去了?”我听了她的话,觉得事情暂时可以缓和一下了。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