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堂好课?这三个案例所显示出来的教学智慧大体有三个要素:第一,不要忘记了教师的“传道”的责任,教师是学生的精神布道者;第二,带领学生的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而不是提供一些知识的零头或碎片;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矫正,而不是提供缓慢的反馈与矫正;第三,教学的终极追求,是让学生学会自学,并由此摆脱对教师的依附。这三个案例所隐含的教学智慧一起构成我们所理解的“一堂好课”的基本精神。这也是一堂好课的基本内容:第一,教师以自己的精神气质感染学生;第二,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结构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与矫正;第三,让学生学会不依附于他人的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在这三个案例中,“目标教学”在行动中容易执行却在观念上常被人误解;“不跪着教书”和“父亲的脚后跟”在观念上容易被接受但在行动上常遇到困难:1.关于“不跪着教师”的追求和困难。王栋生老师的教育信念隐含在“不跪着教书”这个标题里面。按照王老师自己的说法就是:“语文教师应当是思想者”(其实,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当是思想者),要独立思考,如果没有思想,人生也就毫无价值。“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①]“不跪着教书”当然可以理解为“教师应当是思想者”。对教师来说,独立思想是重要的,但比独立思想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独立人格。教师的独立思想会影响学生的知识和智慧,而教师的独立人格,将直接影响教师“传道”的效度。在一个全民关注“高考”的年代,知识学习自然而然会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但是,过于重视“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人格培育的教育将使学生的成长付出沉重的代价。表面看来,培育学生的“道德”、“意志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哪一个具体的教师的责任,也不是哪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的责任。但是,如果教师因此而放弃了自己“传道”的使命,学校教育就会制造出一批又一批有人格缺陷的毕业生。如果学校一直冷漠地制造有人格缺陷的毕业生,“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就有了新的意义。2.关于目标教学的误解。目标教学一度给中国教育界带来极大的希望,也一度引起中国教育界的非议。对目标教学最大的非议有两点:第一,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无法用固定的目标去限制教师的教学。第二,人的学习是一种整体,除了知识目标,还有情感目标,仅仅局限于知识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这些质疑是有价值的,但是,没有必要简单地对待目标教学的经验。课程改革其实是对传统经验的超越而不是简单的否定。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有自己的目标,这是一个常识,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如果说目标教学容易被误解为“固定目标”,那么,课程改革的超越之处就在于:除了确定和完成预先的教学目标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关注那些有意义的预料之外的教学事件,可以随时利用学生的现场反应并转化为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但是,从整体上看,教师必须完成必要的教学目标。对大多数缺乏经验的教师来说,目标教学所蕴涵的“让学生达到掌握水平”、“不让学生掉队”这些基本精神和基本技巧是重要的。教师只有先掌握基本的教学技巧,然后才有可能超越教学技巧而走向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如果说目标教学容易被误解为只有知识学习,没有情感培育,那么,课程改革的超越之处就在于: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之外,教师应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这样看来,目标教学的经验是有意义的,课程改革是发扬和发展一切有意义的教育传统经验,而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3.关于“父亲的脚后跟”。“父亲的脚后跟”是一个出色的教育故事,也可以视为一条教育隐喻。这里面隐含了一条基本的教育道理:有效的学习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主动学习”或“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或主动学习是学习的终极追求,也只有自主学习或主动学习,才算是真正的学习。只有当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或主动学习的习惯之后,学生才真正“成人”,真正成为有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人。借用电影《春风化雨》中基丁老师的话说:“从来如此,也永远如此。”现代教育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