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马中学初二年级语文(下)教学案使用者时间课题:《三峡》余秋雨__主备教师霍颖参与教师审核人陈玉军课时二课时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扎实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一部分5~7段,第二部分第3段。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本文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的思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力以赴,激情投入,了解博大的中华文化意象,感受作者心中内敛却激越的丰富情感。重点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难点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备导学过程导学设计补充完善【预习案】【预习检查】(3)分钟【课前预习要求】1.据预习案,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整理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勾划要点。2.在20分钟内完成课前预习案。3.认真审题,规范作答,保证完成质量。一、【预习自测】(8)分钟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勾划要点。2.读两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并给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虔诚(qián)震撼(hàn)熔铸(zhù)朝觐(jìn)矗立(chù)庇佑(bì)驰骋(chěng)冗长(róng)厌倦(juàn)瑰丽(guī)船舷(xián)渊薮(sǒu)心扉(fēi)蠕动(rǔ)绰约(chuò)舟楫(jì)湿漉漉(lù)汨罗江(mì)3.将以下词语划出,并根据上下文,写出近义、同义词。答案:1)虔诚——真诚、恭敬2)朝觐——朝见、拜见、拜谒、谒见3)庇佑——保佑、庇护、袒护保佑4)驰骋——奔驰、奔跑、飞奔5)地老天荒——海枯石烂、地久天长、永恒、永远6)黄卷青灯——寒窗苦读7)僵寂——沉闷、寂静、死寂8)汲足——吸足、占有、具备9)渊薮——集聚地、会所、群落)【探究案】一、【导入】(2)分钟诗歌欣赏《早发白帝城》公元759年春天,李白被流放夜郎,从四川赴被贬之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自然天成。你不必知道作者写诗时的心境,只单纯地体会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三峡顺水行舟的快感就会觉得很美了。今天就请你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去进行一次三峡的文化之旅吧!无论你有没有到过三峡,请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作一番记忆情的三峡文化之旅。二、【自主学习】(10)分钟1.余秋雨《三峡》侧重写自然景观还是文化景观?写神女峰有什么文化上的内涵吗?答案:侧重写文化景观。因为自然界的东西都是受过历史和文化熏陶的,所以神女峰当然有它的文化气质在,本身把一个山峰起名为神女峰就是文化嘛。2.余秋雨文中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参考答案:⑴主要是利用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点,通过联想、想象、明喻、暗喻等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它们沟通起来。如把江流滔滔声比喻为不绝的争辩声。⑵主要运用了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的借代手法。如以刘备们的马蹄代替战马、战火、战争。余文:文化散文,思索审视与自然景观相联系的历史文化。实际是文化寻根。三、【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0)分钟1.作者描写三峡,为什么还要插叙王昭君、屈原等名人?答案: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增加三峡历史的异彩。如果单写三峡的景色,那么就显得过于单调,为写景而写三峡了。增加了历史名人,也为三1、组织学习“学习目标”。2、小组长检查预习自测完成情况并汇报情况。3、【预习自测】,随意抽一组(第二组口头展示,第三组点评。)交流掌握情况。。4、【自主学习】:自由阅读8分钟,组内交流。第三组口头展示第1题,第四组组点评。第五组口头展示第2题,第六组点评。5、【合作探究、展示点评】:组内讨论交流。第七组展示,第八组点评。1昌马中学初二年级语文(下)教学案使用者时间峡增添了神韵。2.作者为什么说外国人即便游览三峡,也不会了解三峡?答案:因为游览三峡的外国人很少了解中国的历史,很少了解三峡的历史名人。三峡的是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融为一体的。三、【拓展提升】:(2)分钟1.与李白、郦道元诗文的重点相比,余秋雨散文的表达重点是什么?参考答案: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