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划、找、朗读、默读等方式自读自悟,深刻领会毛泽东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2、在读、议、练写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和作用。课前准备:有关图片和毛岸英相关资料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诗句导入,情感铺垫1、清代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之一》中有这样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读过这句诗吗?什么意思。同桌交流,朗读。(理解革命者血洒疆场,无怨无悔的气概,读出无畏无惧的豪情)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二、体会悲痛1、(配乐)俗话说:哀莫过丧子,一位对于儿子寄予巨大期望的父亲,却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2、默读课文,用“――”划出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毛泽东的心情悲痛。出示:A、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B、“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C、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D、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稿放在上面。E、电文稿下是一片被泪水打湿的枕巾。3、过渡:一直顽强的伟大开国领袖,泪如泉涌,如此地悲痛。你用几个词来总体说一说他此时此刻的心情。(悲痛欲绝痛不欲生)4、其中这些句子中并没有用我们刚才说的那些表示悲痛的词语,可是处处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他那悲痛欲绝的心情,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描写,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呢!(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情描写)5、分别是哪些词语或句子?6、再朗读这部分。过渡:一个六十岁的老人,已经为中国人民先后失去五位亲人;曾经有过9个孩子,为了人民解放事业此时只剩2儿3女的毛泽东,作为父亲此时又失去一个儿子,这个打击是怎能承受得住的呢?然而他是父亲,也是主席,此时他面对一个抉择,什么抉择?三、艰难抉择。1、指两名学生分别读写毛泽东心里的部分。此时毛泽东的心情是怎样的?2、作为父亲的毛泽东与作为主席的毛泽东相互说服。主席选择了把儿子留在朝鲜。你从哪里看出来的?3、分析、体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四、总结全文1、毛泽东,是父亲,他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毛泽东是父亲又主席,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悲痛中,矛盾中,他选择了国家。这是一个平凡的毛泽东,这是一位伟大的主席。2、让我们带着对烈士毛岸英的歌咏,带着对这位父亲的理解,带着对主席的钦佩,再来读这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3、谈谈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五、板书设计:27*青山处处埋忠骨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清:龚自珍)毛泽东常人的情怀伟人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