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梳理探究模块教学方式的探索实践刘君梅四川成都市高新顺江学校摘要:关键词:新课程梳理探究自主合作探究为了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人教版必修课教科书设计了一个“梳理探究”板块,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和“名著导读”相并列。“梳理探究”在教科书中是以语文专题活动的形式呈现的,全套教科书共设计了15个专题,每册安排3个专题。如必修1《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2《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必修4《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必修5《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梳理探究”的内容设计,贯彻了新课程三个方面的“沟通”,即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的沟通,如果教学中能够恰当地运用这一教学资源,有利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该模块按新课标要求是必须在课堂内完成的。但是梳理探究内容庞杂,涉及的语文知识面非常广泛。如果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不仅耗费大量教学时间,反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我在必修一梳理探究模块《奇妙的对联》的教学中就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学习模式,大胆放手,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并展示小组的自主学习成果。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下面就以《奇妙的对联》为例,谈谈我对梳理探究模块教学方式一些探索与实践。第一阶段,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确定学习小组,分工合作搜集资料首先我在课堂上提前一周布置了《奇妙的对联》自主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第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分类;第二,了解对联的特点。并要求学生能够把搜集整理的资料制作成PPT课件,以小组为单位在是课堂上展示。然后,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搜集整理资料,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进行监督和引导。然后根据学情划分活动小组,明确各自的分工。在教学实践中以小组为单位,每组6个人,共6个小组,每组设置一名组长,负责汇报小组的进展情况。确定一个比较熟悉电脑的同学负责制作课件,一个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进行展示讲解。搜集整理对联的基本知识则由小组集体完成。任务和分工都明确后,学生开始以多种形式和途径搜集资料。其中我也给学生进行了一些方法上的指导,比如上网、查阅图书和课本、与其他组交流讨论、向老师和其他人咨询等。经过两天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搜集到了非常翔实的关于对联的资料。其实在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对对联有了感性的认识和初步的了解。第二阶段,筛选整理资料经过第一阶段的明确学习任务、分组和资料搜集后,学生手中掌握了大量关于对联的基本知识的资料。这个过程需要小组集体的智慧。首先由小组讨论进行初步的筛选,筛选出与学习目标相符的真实可靠是资料。再由教师进行指导。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在资料筛选整理过程中,很多学生面对庞杂的资料显得束手无策。我就指导学生首先去粗取精,筛选那些最能够为主题服务的资料。其次就是去伪存真,把那些不真实的,没有经过考证的资料去掉。最后,还要提炼概括。很多资料很繁杂,我们要对资料进行概括和提升把资料简化。这个过程是亲历,是体验。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筛选整合资源的能力。第三阶段,精选资料,制作课件,展示成果经过第二阶段的筛选整合后,学生基本上对对联的起源分类,以及对联的特点掌握的比较到位了。但是怎样把自己掌握的资料和知识展示给大家呢。这是一个表达展示的过程。表达的形式很重要。我要求学生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直观而且迎合了他们的兴趣。布置任务前,我和教信息技术的老师进行了交流,了解了学生的电脑制作水平,并邀请他给学生做技术指导。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也对学生进行了指导。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往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