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重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评价。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特点、评价。①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②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2、目的①巩固苏维埃政权②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有哪些?请结合其内容分析其特点⑴农业:⑵工业:⑶商业:⑷产品分配:余粮收集制-无偿征收农民余粮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⑸实行劳动义务制4、特点:排斥市场、货币关系,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材料三: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二:1919年,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个装满农产品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老农似乎有所顾虑,经常四处张望。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P131相关内容,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材料一:“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情景一5、评价积极:局限: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①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遭其反对。②造成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③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情景二思考:这段话表明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产生了什么样的想法?为此他是怎么做的?二、新经济政策(1921年俄共十大)1、背景……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目的①解决危机,巩固政权②②恢复发展经济,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逐步向社会恢复发展经济,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主义过渡按劳取酬工资制实行实物配给制分配商业农业工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取消自由贸易(否定商品货币关系)以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余粮收集制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的存在)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3内容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例题: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特点、实质一定限度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新经济政策有何积极作用?探究5、作用:①经济: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打下基础②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③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6、启示:①立足国情,实事求是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关注民生,维护农民利益。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