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了解课文中的人物的性格特点。2、在讨论中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3、在品味中理解“我”对父母及叔叔的情感态度。4、在思考中认识到“拜金主义”思想对人性的摧残。【教学建议】1、这篇小说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可以让学生多体会,并在写作中借鉴。2、如有条件,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排练,在班级演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要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发光的奴隶!”这是莎士比亚对金钱的评价。金钱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反射出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来切实感受一下金钱的魔力。二、在阅读中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及人物性格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检查阅读效果:文章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你认为作者着重刻画的人物是谁?你能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内容吗?提名回答:文中人物:菲利普夫妇、于勒、“我”“我”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姐夫、船长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概括内容:“我”的父母十多年来一直热切地盼望着于勒叔叔发财归来,然而当我们在游船上偶然遇到贫困不堪的于勒叔叔时,父母却把他当成是最大的“恐怖”,拒绝认这个亲弟弟。2、再次阅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出要求:找出课文中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地方,在课文中做批注。然后我们来概括:我认识了一个的菲利普,你瞧,;我认识了一个的菲利普夫人,你瞧,;我认识了一个的于勒,你瞧,。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找到对人物进行描写、烘托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提名学生作出回答:对菲利普的认识:我认识了一个自私的菲利普,你瞧,他在船上认出弟弟时“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我认识了一个势利的菲利普,你瞧,他知道了于勒的身份时,“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我认识了一个虚荣的菲利普,你瞧,生活那样拮据,他们还是愿意去附庸风雅,去旅行,而且,看到贵夫人吃牡蛎时,“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感动了”;我认识了一个比较宽容的菲利普,你瞧,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的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如果不宽容,是不会让他占用财产的。……对菲利普夫人的认识:精明、刻薄、泼辣、有主意、富有心计、为儿女着想……(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对于勒的认识:糟蹋钱、自作自受、希望悔过、不知悔改、怀念亲人、令人同情……(同上,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教师特别提醒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如文中提到的“两封信”的作用。(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使菲利普夫妇“有钱千里盼相逢,无钱对面不认亲”的性格更加鲜明。)另外,课文中提到的精确的钱数,也要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可以知道,“我”给叔叔的只是数量极少的钱,连一米花边也买不到,可被母亲骂作是“疯了”,从中可见母亲的性格。)注意船长的话:“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一个姓。”朝夕相处的人,竟然不知姓什么,可见人们对贫穷者的漠视,这样,小说所反映的就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的问题了。)三、在讨论中明确小说的主题教师发下课前准备的资料──四种主题说。请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金钱关系”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同情”说: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虚荣”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势利”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渴望见到已经发大财的于勒和在船上遇到的贫困潦倒的于勒后极力躲避的心理的刻画,深刻地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予以肯定。师生交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