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导学案年级八年级班级1-18学科语文课题《小石潭记》分课时第1课时总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2.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3.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重点难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学法指导学习本文,应从诵读悟义入手,抓住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中描写游鱼和潭水一段,就极为传神,且能融入内心的感受,传达孤凄悲凉的心境,达到“乐”与“忧”的统一,要注意学习这种技巧。教学设计补充内容预习展示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本文的文体“记”。①《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他_____的第四篇。②写作背景由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375年)被贬到永州任司马。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无法施行自己的抱负,他的精神极为痛苦、悲愤、忧郁。为排解内心的愤懑痛苦之情,柳宗元常常不避幽远,游山访水,寄情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③《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2、自由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簧竹()清冽()为坻()为嵁()俶尔()翕忽()怡然()幽邃()3、熟练而准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准确把握下列句子的停顿。(用“|”画出停顿)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其岸势犬牙差互潭中鱼可百许头4、翻译下列句子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覆。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5、理清本文写作思路。本文是按_____顺序来写的,思路为:发现小潭——()——小潭源流——()——交代同游者自主学习(一)走近小石潭。1、轻松听一听。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2、大胆读一读。下面,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3、勇敢试一试。哪位同学大胆地站起来读一读全文?(二)认识小石潭。1、说一说。同学们,要想把课文读的更顺畅,更明白,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字词句的含义,请大家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边读边口译课文,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哪儿有疑问,做上标记。自主学习后把不懂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交流。4人一小组合作交流。2、比一比。小组讨论交流后把不懂的问题提交全班共同解决。可以学生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问老师答,也可以老师问学生答,小组之间或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比一比。质疑探究(三)感受小石潭。1、找一找。作者初见小石潭的感受是怎样的?你从原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后来作者感情发生了怎样变化?2、悟一悟。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谈一谈。(四)品味小石潭。1、这篇文章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刻画小石潭的?你最喜欢这些景物里的哪一处?它的什么特点让你觉得特别美?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2、探索尝试:小石潭如此之美,请你分析分析:柳宗元是如何把这小石潭写美的?延伸拓展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甲文〕《小石潭记》〔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节选元结《右溪记》)〔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1、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______。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⑴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⑵以其境过清清:⑶南流数十步南:⑷不可名状名: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⑵佳木异竹,垂阴相荫。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达标检测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