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防毒教案——远离毒品关爱生命靖西县实验小学五年级谢凤巾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有关毒品的知识。2、通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图片的故事,教育和引导小学生远离毒品,提高拒毒防毒意识。教学手段:借助图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形式:师生互动,讨论、交流。教学过程:一、出示题目。(远离毒品关爱生命)二、什么是毒品及毒品的种类。1.谈话: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毒品,那什么是毒品呢?毒品都有那些呢?谁能说一说呢?(指名回答)2.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常见和最主要的毒品有:(让学生看图片)鸦片、吗啡、海洛因、冰毒、摇头丸、可卡因、止咳水、大麻等。这些毒品长期吸食都会成瘾,对人体产生危害,而且易感染疾病。如果服用过量,则可导致死亡。3.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谈话。)三、介绍毒品的危害。(结合图片)问:毒品有那些危害呢?1.毒品毁人毁健康。(1)毒品摧毁人的消化功能。(2)毒品令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3)吸毒导致堕落、犯罪。(4)吸毒危害社会,成为世界公害。四、给学生读有关吸毒者的故事,并分析材料,使学生受到教育。1、出示材料和问题材料1张某,19岁,身高1.80m,初中毕业后在家乡从事农业劳动。吸毒前该人体健如牛,100kg的粮食扛起来就走,乡亲们都叫他“铁牛”。铁牛不仅自家的农田收拾得好,而且经常帮助孤寡老人干活,深受村民的喜爱。一天,一位多年不见的同学来找他。久别相逢,铁牛高兴地吸了同学的3支“进口香烟”。此后他日夜思念这“进口香烟”,这同学也一次次地把香烟送来。后来同学告诉他,你吸的是海洛因,此时的铁牛已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开始购买和吸食毒品。两年后,铁牛终因吸毒而被捕。当公安人员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卷曲着骨瘦如柴的身体,感慨道:“毒这东西,谁沾上谁就脱不了身。”——摘自《唐山劳动日报》分析讨论:①张某是怎样染上毒瘾的呢?②后来,他明知吸的是毒品,为什么还“不顾一切”地购买和吸食?③在短短的两年中,他的身体为什么从“体健如牛”到“骨瘦如柴”?④“只吸烟不吸毒,不会有什么危害。”这句话对吗?材料2有1名年轻的医生,接触了很多吸毒者,对他们既憎恨又不解,他认为:凡事都能戒断,戒不成是因为没有毅力。他要以身试毒,为他人作出“榜样”。没想到,他吸食毒品后,同样戒断不了,成了海洛因的俘虏。最后,他自杀了,留下一句话:“别学我!”——摘自“新华网”分析讨论:①“别学我!”,我们从着这句话中应该吸取什么教训?②试着说一说为什么吸毒成瘾后很难戒断?会有哪些戒断反应?③你认为只吸食毒品一二次会成瘾吗?④这位年轻的医生自杀的原因。(提示:从社会舆论、他的心理和生理、吸毒的后果等角度去分析。)材料3某社区的吴某,他明明知道自己居住的楼群中有几个吸毒者,却视而不见。他说:“我开始以为这不关我的事,我管它干嘛!”但过了一段时间,他痛苦地发现,自己的上中学的儿子已成了毒品的俘虏。——摘自“新华网”分析讨论:①别人吸毒,真的不关我们的事吗?②如果发现有人吸毒、贩毒,你怎么办?③我们在交友、选择活动场所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青少年容易成为吸毒、贩毒者的目标?2、学生小组讨论,发表见解。五、青少年如何进行预防学生展开活动探究:青少年如何拒绝毒品[教师过渡:我们青少年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青少年成为吸毒的高发人群。所以,增强自身的防御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自我防范六点:1.懂得“吸毒一口,掉入虎口”的道理。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寻求刺激。3.不听信毒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4.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5.进歌舞厅要谨慎,决不吸食摇头丸。6.在被引诱、欺骗吸毒一次后,千万不要再吸第二次。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吸食摇头丸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人认为,摇头丸不是毒品。其实这是一个很大。教师总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生命,要正确地认识毒品,远离毒品。从自己做起,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