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1、板书课题:将相和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1)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2)“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四、课时总结。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