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教学设计廖雪娟一、教学内容分析《小狗包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选的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文章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重在帮助我们增长见识,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以及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歉疚、忏悔和悲悯之情。《小狗包弟》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的认识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识教育作用;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散文比较熟悉,对本文情节的把握不是难事;但学生对文革这段历史普遍不甚了解,不会对特殊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做深入的思考。90后一代追求、崇尚个人和个性,往往忽略了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和礼仪,对待外界表现的更加具有侵略性和表现欲望。但他们视野更开阔,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更多元化,知识面、早熟度也远远超过父母辈,若能被事实真相震撼,定能激活他们的理性思维。三、设计思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本文选择的切入点很小所揭示的意义却很深广,让人看到“文革”风云中连小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文革”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席卷范围之广,从而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的含义;让人看到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变迁依然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作家,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这些思想价值学生未必都能想到,这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也需要设置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四、教学目标1、阅读文本,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作品的审美能力;2、品味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感悟作者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3、走出文本,联系作品,感受生活,认识自我。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发掘本文的思想认识价值:⒈小狗的命运所折射出的社会意义。⒉人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扭曲。⒊自我反省的价值。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图片展示)上课之前呢,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在家里喂养过小狗、小猫一类的小动物呢?可是你们知道吗?在三十多年前的那场“文化大革命”期间,喂养小动物可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不仅如此,就连花也不能养,菜也不能种,甚至不能读《论语》,不能读《孟子》,不能读唐诗宋词,当然也不能读现在经常让你们头疼的外语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巴金先生讲诉的发生在那个年代的与一只小狗有关的故事。大家熟悉巴金老人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巴金老人。一、走进作者(展示巴金图片)“世纪老人”,享年101岁。他被公认为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代表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颠峰。巴金,原名李尧棠,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主要作品:《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一部说真话的大书”。二、了解背景:文革十年“文化大革命”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政治运动”,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林彪、江青等人,组成两个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的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的错误,背着他进行了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多少无辜的人惨遭迫害,以致死亡。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