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全文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注释夫:句首发语词,用于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意。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行:指操守,品德。澹(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淡泊:不追求名利。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安静,集中精神。致远:高瞻远瞩。致,达到。远,此指高尚的思想境界。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励精:奋发向上。险躁:冒险,暴躁。枯落:枯枝落叶。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治性:通“冶性”,陶冶性情。无以:没有(办法)来。穷庐:贫寒的房屋。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才:才干意与日去:意:意志,本文中指学习的意思。行:夫君子之行:操守、品德。三人行:同行。意:意与日去:志愿。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志趣。志虑忠纯:志向鉴赏提示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二宁(即甘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赠送礼物)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一会儿)还船,缚至桑树,自挽弓射杀之。毕,解衣卧船中。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赤脚步行)出谏蒙曰:“至尊(指吴主孙权)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甘宁的字),老母待卿食,急(赶快)上!”宁涕泣嘘欷(哽咽,抽噎)曰:“负卿!”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译文:甘宁军中厨房中的一个年轻人(厨下儿)曾经犯了过失,逃跑投奔了吕蒙。吕蒙担心甘宁杀死他,所以没有立即就把厨下儿送回去。后来甘宁赠送礼物给吕蒙的母亲,(吕蒙)于是就把厨下儿带出来交还给甘宁。甘宁答应吕蒙不杀死他。过了一会儿吕蒙回到船上,把厨下儿绑到桑树上,亲自挽弓把他射死。结束之后,吕蒙脱去衣服躺回船上。吕蒙大怒,敲响战鼓,聚集士兵,准备登船攻击甘宁。甘宁听说了这事,就躺下不起来。吕蒙的母亲光着脚出来劝谏吕蒙说:“孙权对待你像亲生儿子一样,把国家大事交付给你,怎么可以能够因为私人的愤怒而想要攻击杀死甘宁呢?当甘宁被杀死去的时候,即使孙权不问罪,你也是不遵循臣下的法度。”吕蒙一向极其孝顺,听了母亲的话,就一下子消解了怒意,亲自到甘宁的船上,笑着叫他说:“兴霸,老母亲等你吃饭,快上来。”甘宁哭泣哽咽着说:“对不起您了!”和吕蒙一起回去见吕蒙的母亲,高兴地宴会整日。甘宁的儿子厨下儿曾经有过错,跑来投奔吕蒙(希望得到庇护)。吕蒙恐怕甘宁杀了他,所以不立即送还回去。后来甘宁给吕蒙的母赠送礼物,吕蒙才让厨下儿出来,送还给甘宁。不会儿他们坐着船回去了,甘宁把厨下儿绑在桑树上,亲自挽弓把厨下儿射死了。完事后,脱下衣服躺在船中(若无其事)。吕蒙(知道后)大怒,擂起战鼓,集合军队,打算上船攻打甘宁。甘宁听到这件事,故意卧船不起。吕蒙的母亲赤脚步行...